前幾日,在ProWine論壇上,中國葡萄酒信息網總編孫志軍,從葡萄酒的自然屬性和文化特征兩個方面,通過對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在市場方面的優劣勢分析,列舉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的一些基本特點,對未來幾年的市場走勢做了預測,F將重點內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學習分享。
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的三個基本特
1、越來越多的產品涌向市場,非主導產品有上升趨勢
來自從不同國家、不同產地的國外葡萄酒紛紛來到中國,希望從中國巨大的葡萄酒市場分得一羹,再加上中國葡萄酒企業陸續進入達產期和盛產期,會有更多的產品投放市場,這就使越來越多的葡萄酒產品涌向市場,各種類型和風格的葡萄酒也會越來越多,而且得到部分消費者的青睞,比如起泡酒、果香型低酒度的干白、蘇玳類型的甜型葡萄酒等非主導產品。
2、成熟消費者越來越挑剔,性價比和便利性成為決定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
中國葡萄酒消費者在最近五年內,其鑒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是對各地優質葡萄酒接觸多了,鑒別能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是各類葡萄酒教育的普及,讓更多的愛好者學習到系統的葡萄酒知識。這些變化會讓初學者開始學會挑選葡萄酒,而成熟的消費者對葡萄酒的性價比和便利性越來越挑剔。
3、葡萄酒的市場規范尚未成熟
進口葡萄酒入關時價格虛報、渠道商利潤空間太大、產品價格與產品品質不符、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絕等等現象表明,葡萄酒的市場規范還很不成熟,帶來的后果是打擊消費者對葡萄酒的信心,影響葡萄酒市場的健康發展。而政府管理部門市場監管力度也不夠,一是一些縣級質量監督部門的專業知識不足,造成執法過程中的錯判;二是市場管理部門監管力度不夠、執法不嚴,或者行政不作為,使得某些違法行為得不到及時查處。
進口葡萄酒的三大優勢三大劣勢
優勢一:產品的風味特征及質量穩定性好。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傳統葡萄酒生產國以及智利、澳大利亞等新世界國家,其產品質量比較穩定,品質的統一性好,產品風格特征明顯,容易被消費者體會,這是進口葡萄酒最大的優勢。作為我個人來講,非常欣賞葡萄酒生產者及國家管理機構在質量管理方面的嚴謹態度及科學精神,同時,也非常喜歡那些風格不同的葡萄酒產品,正是這些優異的產品給我們的葡萄酒愛好者樹立起無數個不可取代的標桿。
優勢二:產品的文化內涵豐富,有吸引力。歐洲及其它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生產國,都有著獨特的農業文明和豐厚的歷史文化,葡萄酒恰恰是集各種文化于一身的一個特殊產品。葡萄酒文化深深地融入到歷史、宗教以及各類藝術表現形式之中,對全世界的葡萄酒愛好者,特別是處于東方文化中心的中國人來說,更是具有不可抵擋的誘惑力。
優勢三:性價比高,親和力好。出過國的人都知道,在很多國家的超市里,一瓶葡萄酒的價格和中國超市里一瓶葡萄酒的價格相當。而且,口感不差,家中飲用很舒服。對中國的葡萄酒生產者來說,要釀造這個價位的葡萄酒可以說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013年6月中國商務部啟動了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序,主要就是針對歐盟低價產品的沖擊,后來雙方和解。我的理解就是認可了歐盟產品。因為性價比是體現產品生命力的首要指標。大多數的進口葡萄酒在推廣過程中,表現出極大的親和力。這是一種軟實力。無論是葡萄酒在商店的陳列、還是各類展覽會上;無論是各類協會的推廣,還是個別酒莊的品鑒活動,到處都能感受到人文關懷,比如熱情、友善,對每個到訪者的尊重等等。親和力就是軟實力,非一日之功。
劣勢一:產區和品牌的認知度低。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進口葡萄酒在國家、產地以及品種、品牌名稱等方面,讓中國的消費者望而卻步。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外語水平低,對于這些五花八門的進口酒簡直就是不知所措。即便你有一個好的中文名字,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們也很難做到與品牌文化的關聯,從而很難記憶。波爾多產品、拉菲酒莊只是一個個例,F實問題是很多進口商同時經營幾個國家、幾個酒莊的產品,很難突出某一個品牌。同時,也不愿意去做BRANDING,這是造成進口品牌認知度低的重要原因。
劣勢二:產品經營的專業度較高。進口酒的另外一個劣勢就是產品經營的專業度較高。至少你要懂得這個國家的語言,對于你所經營的產品所在產區、管理制度、產品風格等方面也要做到耳熟能詳。另外,經營場所的布局、銷售團隊的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進口葡萄酒的經營還是具有較高的門檻。
劣勢三:對市場的整體控制力不足。目前,中國政府管理部門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夠,造成了進口酒魚龍混雜的局面。一是仿冒進口產品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的是直接在國內造假,有的是進口一個貨柜,銷售幾個貨柜;二是產品的價格漲落太快,主要是一些利用國外關系或者移民政策進來的產品,不斷降級甚至甩貨,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困惑;三是個別國外酒莊為了迎合中國的需要以次充好,你預訂的某一款產品,可能到手之后變成了另外一款低質產品。對這種亂象的治理,外國政府和協會是無能為力的。
國產葡萄酒的三大優勢三大劣勢
優勢一:口感及品牌親和力好。大家常說“中國口味”,我的理解就是中國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的口味,而這個口味是中國的葡萄酒生產者所提供的,因為這是他們身邊的葡萄園里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其實,說白了,還是中國的酒莊更了解中國的消費者,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至于品牌的親和力,就更容易理解了。大家很容易記住長城、張裕,甚至龍徽、天塞等中國品牌,也很容易獲得相關企業的信息,增強對品牌和企業的忠誠度。這是地產葡萄酒的最大優勢,也是法國、美國等國產品在自己的國家同樣擁有的優勢。
優勢二:購買便捷。購買便捷是指隨時隨地可以消費到你想要的產品。超市、便利店、品牌專營店等國產葡萄酒的銷售場所就在人們的身邊,成千上萬。這是國產葡萄酒的另外一大優勢。
優勢三:產品品質大幅提高。隨著中國本土葡萄園的大量興建,中國的酒莊也有了自己的優質葡萄原料。加上最近20多年中國在釀酒設備及釀酒工藝上的提高,中國熟練釀酒師隊伍的擴大,中國葡萄酒的產品品質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酒莊可以釀造出國際水平的葡萄酒產品,中國葡萄酒近幾年在DECANTOR及布魯塞爾等國際葡萄酒大賽中陸續獲得眾多獎項,就是一個很好佐證。目前,這些酒莊的比例已經達到30%。
劣勢一:產品的風格及品質有待提高。整體來看,中國葡萄酒的質量及產品的穩定性還不高,與國外優質葡萄酒產區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與此同時,產品的風格及產區個性特色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這些不足影響和制約著中國葡萄酒的市場擴大。
劣勢二:全行業市場化程度較低。中國葡萄酒行業雖然在葡萄基地建設、釀酒設備及工藝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甚至在很多硬件設施上超過了法國、意大利等傳統的葡萄酒生產國,但是,酒類企業的市場化程度仍然很低,比如注重酒莊建設、葡萄園開辟等前期投資,不熟悉品牌運作及產品銷售;還有對葡萄酒文化及消費者的理解也停留在一個初級水平;再有就是對銷售模式及渠道建設了解甚少,總之,中國葡萄酒的市場化之路還很長。
劣勢三:缺乏文化影響力。中國葡萄酒的歷史記載雖然很長,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真正能夠感動和影響消費者的文化元素不多,真正愿意在葡萄酒文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的企業也不多;認真研究和學習歐洲傳統葡萄酒文化的學者也沒有幾個;商業化、功利主義在阻礙中國葡萄酒文化的發展,是中國葡萄酒文化影響力的大敵。
對2015年市場形勢的判斷及未來市場的預測
一)對2015年市場形勢的判斷
1、從2015年全球葡萄酒的生產和世界貿易情況來看,世界葡萄酒產業正在經歷低谷期,2%和2.5%的增長難以提升產業信心,需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
2、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將會持續走低,進入下半年,進口葡萄酒雖然增勢減弱,市場比重卻有所增加,進口酒已經牢牢占據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半壁江山,1-8月的進口量占到中國本土葡萄酒產量的54%;國產葡萄酒雖然降幅減少,有人說市場呈現出“弱復蘇”的跡象,但是從葡萄酒企業反饋的信息看,很多企業恐怕難以完成今年的生產計劃。
二)對未來葡萄酒市場的預測有以下幾點:
1、葡萄酒消費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中國雖然是一個白酒文化主導的國家,但是葡萄酒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大重要的酒類消費品,特別是隨著中國葡萄酒產業的擴大和進口葡萄酒的普及,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市場將會從白酒、黃酒市場中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
2、中外葡萄酒的差距會逐步縮小。世界文化的快速融合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再加上中國葡萄酒行業的學習能力增強,中外葡萄酒的差距將會快速縮小,產品品質與產品風格將會進一步接近,文化推廣及產品銷售等方面會有更多的融合。體現在銷售渠道上,我們將會看到更多企業經銷進口葡萄酒的同時,也在積極地推廣中國的地產葡萄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很快就會出現。
3、個性化、社交媒體將是市場開發的方向。隨著消費群體的成熟,個性化產品將成為市場上的一大特色,小產區、小酒莊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社交媒體也將成為葡萄酒市場開拓的利器,人們會更加注重來自身邊朋友的影響,葡萄酒的銷售也將更加依賴手機終端和社交媒體。
三)結論
1、中國及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市場低靡的狀況依然會持續,但是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和提升空間,市場份額可能會繼續擴大。
2、目前,規范酒類市場、價格回歸價值是中外葡萄酒行業面對的共同話題,以消費者為中心是一切經營活動的根本。
3、中國地產葡萄酒在任何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擁躉者,在5年之內,中國極有可能躋身全球五大生產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