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葡萄酒產區仍在深度調整期,面臨著許多內部和外部的嚴峻挑戰,新情況新問題在不斷疊加顯現。全國各產區高度重視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發展,在市場營銷方面也有許多新的舉措。但從產業經濟的角度思考和研究得還不夠。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到今天,必須加強產業經濟研究,從全局上去謀劃或推動我們產業的轉調和升級。
煙臺作為主產區,濱州醫學院作為全國重點產區的葡萄酒學院,葡萄酒產業經濟的研究是我們的強項,十三五期間,葡萄酒產業經濟研究應該成為學術研究的高地,為中國葡萄酒的產業調整升級提供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模式。
葡萄酒產業經濟涉獵的面很寬,許多方面還沒有破題。主要是面臨產業的新常態,我們的結構調整、動力轉換、機制創新,業態再造、生產力布局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研究,在大局之下去思考謀劃葡萄酒產業發展。
一是性價比的問題。其實長期以來葡萄酒產業的泡沫比較大,性價比嚴重失衡。進入十三五,提高葡萄酒的競爭力很重要的是大幅度提高性價比。性價比涉獵的是一系列的問題,很重要的就是一些投入品和成本的控制。生產成本包括栽培、釀造、營銷和運營成本,不適當大量的非生產性投入、過高的人力成本、過高的營銷成本,這與經營的粗放相關,也與我們的一些理念相關,這方面有大量課題需要加強應用性研究,指導產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除了行業內部,國家的宏觀政策環境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要通過對策研究,推動國家加強監管國外葡萄酒的傾銷,出臺發展國產葡萄酒的財稅政策。
二是國際化的問題。中國葡萄酒現在面臨的這樣白熱化的競爭,很重要的就是來自國際葡萄酒市場的沖擊。葡萄酒國際化已經是一個嚴峻的現實,怎么樣來應對這種國際化的競爭環境,我們也應該有系統、深入的研究。要有國際、國內葡萄酒市場的生產消費的綜合研究和比較研究,提出相應對策。特別是怎么樣變被動為主動,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全球培植資源和市場,贏得發展的空間。其實國內以張裕為代表的大企業,走出去做得比較精彩,十三五期間,中國葡萄酒產業必將走出去,當然也包括引進來,通過國際化戰略來提升國產葡萄酒的競爭力。今年的葡萄酒論壇要把國際化作為一個主旨。
三是葡萄酒產業業態創新。十三五期間,要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復合發展,使葡萄酒+作為我們產業發展的一個成功模式,提高產業的綜合效益。產業的復合發展和我們的生態建設,三農問題的解決,新型城鎮化等緊密相聯的,與消費升級帶來的旅游度假、健康養生、文化體驗也可以有機結合。煙臺在葡萄酒的復合業態和發展模式上是走在前面的,創造出蓬萊模式、張裕模式以及瀑拉谷、臺依湖、桃村模式。而且這些區域都是在城市的郊區,通過葡萄酒產業載體發展復合業態,改變過去郊區經濟發展的“先污染再治理”等等的傳統模式。也就創造出城市郊區產業發展升級和城鎮化的一個新模式,這方面需要研究的課題也很多。
四是葡萄酒作為地理標志產品,怎樣建立和實施法定產區制度,使葡萄酒產業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的健康發展道路。中國的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管理制度盡管早期已公布了幾個產區,但建設管理不到位,甚至處于停滯的狀態。從國際發展的大趨勢來說,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一要會加速實施法定產區的制度,這樣才能保證產業的健康發展。十三五從我們國家的層面,毫無疑問應該有大的進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通過先期的基礎研究和大量的實踐創新,推動煙臺產區先行先試,促進中國葡萄酒法定產區制度建設。
五是市場問題。現在生產出好葡萄酒有難度,葡萄酒的銷售更頭疼。傳統的模式遇到了一些挑戰,新的一些模式還在創新之中,市場大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消費結構、消費人群也前所未有的在變革之中。但是我們全國對葡萄酒市場和營銷的研究,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特別是探索出成功有效的模式,引領整個中國葡萄酒的市場拓展,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說移動互聯網營銷,燒錢的很多,比如說各種直銷,特別是酒莊直銷、產區直銷也沒有形成一種成熟的運營模式。傳統營銷渠道模式的再造也沒有破題,我們的研究工作也大有作為。
六是對中國各個產區的現狀和發展走勢的研究,特別是煙臺產區和其他產區的比較研究,我們也要始終抓在手上。中國葡萄酒的競爭將聚焦于產區,聚焦于個性和風格。比如煙臺產區的風土條件和產區特色,將主要是塑造海岸葡萄酒和國際化的風格。對全國各個產區,我們應該全局在胸,推動各產區的個性塑造和差異化發展,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提升國產葡萄酒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