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后,白酒行業百廢待興。新時代的白酒釀造專家和科技研究者們以其終身付白酒,勵精圖治、苦心孤詣,才有了白酒今天的繁榮。國慶佳節,糖酒快訊人物專輯,向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中國白酒做出卓越貢獻的專家們致敬。
沈怡方是可敬的, 不僅因其過往的成就和業界泰斗的地位。他有一顆拳拳匠心。酒瓶可以換代, 科技可以更新,但他那顆水乳交融于清澈酒液里的為匠之心, 值得整個行業敬重。從通風制曲、 麩曲法釀酒、 串蒸工藝、 剖析白酒香味成分到參與、 主持歷屆評酒會, 再到倡導白酒之道, 推行文明飲酒風氣, 沈怡方的所作所為, 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名白酒科研者, 是當之無愧的白酒頂梁柱。
內蒙歲月定前程
1953 年,大學畢業的沈怡方服從國家分配,遠赴內蒙。由于所學專業為化工,被當時的綏遠省工商廳安排到了內蒙輕工科學研究所工作。“我們那時的價值觀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在我們的認知里,是人民的血汗錢供養我們上了大學,所以我們應該把所學到的知識,還給人民。越是去艱苦的地方工作,就越是光榮。因此在填志愿分配的時候,我們都填的是‘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沈怡方這樣說道。
然而,時年20歲的沈怡方并未料到,他的報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當時,內蒙的化工工業體系非常薄弱。舉個例子來說,那兒有個天然堿湖,把堿湖里形成的天然堿挖出來賣,居然就被稱之為 ‘化工’。而我這個學化工的,則被指派到當地的酒廠去搞化驗。”沈怡方的失望,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內蒙的氣候和生活習慣也讓來自江南的沈怡方難以適應。“圓白菜、 胡蘿卜、土豆——這三樣素菜要吃半年以上。八、 九月份收獲以后,要一直吃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到了五月份,土地才解凍。那里的冬天,氣溫低到零下三十多度。風沙也很大。每天 8 點上班的時候起風,大沙礫子就往臉上刮, 一天下來, 就算是在裝著雙層玻璃窗戶的房間里, 桌子上也會全是土。 ”沈怡方說,因為條件艱苦,在 1953年被分配到綏遠工業廳的大學生里,不乏不辭而別者。 “工作兩個月后,就有人開了小差。單位派人到火車站去勸說挽留, 但他們再也沒有回來。 ”
于此前車之鑒,研究所的領導為了“拴住”沈怡方, 甚至采用了“催婚”的辦法;蛟S,這個在今天看來令人啼笑皆非的留人方法真的起了作用,沈怡方在內蒙一呆就是 28 年。 “我們的新房只有幾平米, 除了炕,就是一張小書桌。”說起那場簡陋但幸福的婚禮,沈怡方仍然歷歷在目。
人留在了內蒙,但毫無疑問的,在生產工藝落后的白酒廠里搞化驗,并不能安定沈怡方那顆年輕的心。沈怡方坦言,在最初的幾年,他老想著去搞真正的化工,以至于眼高手低。“我所在的化驗室,是由一位高中學歷的王姓工程師領導。由于沒有做過實際的科學實驗和輕視的態度,我抱著游戲的態度,所以在頭三個月里,我們所做的分析實驗結果全部不準,沒有辦法上報。王工程師也不吱聲。后來還是黨支部書記找到我們,告訴我們說:‘你們這批大學生的業務能力真的不行,要好好找下原因。’當時我感到很慚愧。”
而接下來的一系列事情,讓沈怡方最終把根扎在了白酒上。“1959 年的時候,我成為了預備黨員。但因為反對當時的‘白水變酒 、‘豬糞榨油’和‘永動機’,被定性成右傾機會主義,每天晚上黨支部開會,我都是被批評的反面典型。”
政治上的失意,讓年近三十的沈怡方非常苦悶,“我感到不能再這么下去了,如果不能在某方面有所建樹,我將一事無成。”沈怡方坦言, 做出扎根白酒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我沒有可能去搞我心目中的化工工作,政治前途也很黯淡,再加上年歲漸長,也只有選擇把心安在白酒上,一條道走到黑了。”
匠心有情入酒道
安心于白酒業的沈怡方,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爆發出了他的能量。他開始頻繁下到酒廠, 和工人們一起干活,在實踐中對白酒的生產工藝進行觀察、思考和科研。1964 年,沈怡方在汾酒試點展示會上以實踐為依據,指出了當時白酒界權威理論的錯誤,一鳴驚人;1965 年, 沈怡方又在包頭試點工作中取得了通風制曲、酒精串香、剖析白酒芳香成分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只要用心, 就能做出成績。”沈怡方這樣說道。
今天看來,沈怡方的“用心”二字, 在當時包含了太多的成分:出人頭地的渴望、政治憤懣的出口、科研者本身的訴求······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沈怡方那顆熾熱的心,在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環境下被賦予了人情的味道,從而使其研究始終以人為本,并最終讓他得以領悟了白酒之道。
“做曲子的地方高溫高濕,翻了曲子出來又是零下三十多度,我深受其苦。我就想啊,工人們這樣也太辛苦了,得有個法子改善一下。于是我就搞了個通風制曲,用鼓風機通風的方式來控制曲子溫度。設備搞出來以后,我連著蹲守了好多個晚上,把技術問題解決了。推廣的時候, 有個懷孕的女工看到這個,感動得拉著我的手直掉眼淚。”當沈怡方回憶起這段典故時,記者仍然能從他的眼睛里看到欣慰和滿足。
沈怡方的勤勉,感動了酒廠里的工人,而這些淳樸的勞動者們,又用自己的回報反過來感動了沈怡方。“那個時候,我和工人們的關系非常好。人家都說:‘這個年輕人,不像大學生。沒有大學生的架子。’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好的評價。這說明我的付出得到了人家的認可,工人們愿意和我親近,愿意和我真正探討生產上的事兒了。我那時只有 108 斤,他們就照顧我,不讓我干重體力活兒。三年困難期的時候, 有個車間老工人還給我寄來了他辛辛苦苦積攢的 60 斤糧票。 ”
沈怡方說, 沒有這些情感的支持,他不可能在白酒上取得現在的成就。事實上,這些難能可貴的感動,正是對沈怡方自身價值的最好肯定。“科研以人為本”,在那個并無此種說法的年代里,沈怡方卻已有了深切的感悟。這份感悟,影響了他的一生,并最終成為了他明澈白酒之道的基石。
從通風制曲、麩曲法釀酒到參與、主持歷屆評酒會,再到倡導白酒之道,推行文明飲酒風氣,沈怡方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名純粹的白酒科研者。盡管他所處的環境和工作歷經跌宕,然而他卻始終無改對于行業的真情。白酒若有靈,在他眼中,沈怡方或可堪稱“酒友” 。
人生有憾須直面
沈怡方說,他孫女的預產期是七月份,也就是說,在事業上的豐碩成果和各項盛譽之外,他即將迎來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但他說:“我對自己的一生,非常不滿意,非常不滿足。”
沈怡方指的,是他沒能在白酒生產工藝的科研上取得更多的進展,這個遺憾,一直令他耿耿于懷。
1966 年,沈怡方的白酒科研工作被文化大革命所中斷,這正是他著手于探索白酒香型奧秘的關鍵時刻。
沈怡方很快就被卷進了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他被派到包頭化工廠擔任工作組副組長,參與該廠的奪權運動。而這個擁有工人超過2000 名的工廠,竟然是為鈾提煉專門生產氫氟酸的保密單位。說起這段荒唐的往事,沈怡方頻頻搖頭。
隨后,沈怡方在包頭試點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項成果遭到全面的批判和否定,其本人也被定性為“資產階級反動權威”,被貼了大字報。“包頭酒廠說:‘沈怡方在這兒搞的東西都是錯誤的。’他們還找了個我完全沒有印象的老工人,捏造了一本小冊子,宣傳他在包頭試點時和我對著干的‘光榮事跡’。大字報上,我的名字還被打了紅叉。不過萬幸的是,他們沒有來把我揪回去批斗。”
在沈怡方看來, 文化大革命毀掉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科研時光,直到 1974 年文革后期,他才開始再度研究提高液態發酵白酒質量的課題。而在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9 年郭沫若發表 “科學的春天” 演講之后, 本以為可以安心搞研究的沈怡方發現,他在白酒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
“作為知識分子來講,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得到人的尊重,要有公正的評價。文化大革命以后我才知道, 我這個人是受不慣壓迫的,工作上也是這樣,你越壓我, 我越不買賬。我有我自己的思想, 我不做奴才。你講得有道理,我支持, 你沒有道理, 我不參加。” 1981 年,個性倔強的沈怡方選擇了離開,而他在一線從事白酒科研工作的生涯, 也就此告一段落。
沈怡方說,科研就是探索未知,把自然界、生產技術的未知變成人們可接受的科學知識?蒲泄ぷ骶褪且慌率 T谑≈胁粩嗟那斑M。這是他的畢生所愿。記者無法假設沈怡方在預知他從此將不再有機會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的前提下還會不會做出同樣的決定,但對于中國的白酒業,對于一個視科研如生命的知識分子來說,這確實讓人扼腕嘆息。
而令沈怡方尤為痛心的是,即使是在改革開放,白酒獲得快速發展之后,業界仍然存在輕視知識分子,輕視技術的現象。他憤憤不平地說:“某全國知名酒企在人民大會堂搞新聞發布會,他們給發言的白酒專家發了 2000 元的‘咨詢費’ ,給文藝圈的主持人發了 8 萬元的出場費,相比之下,咱們仍然啥都不是嘛。你說你有這么多錢,干嘛不拿去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非得全用來打廣告、搞噱頭呢?”
沈怡方對記者說:“你看現在的白酒營銷會,比比皆是。但科學生產技術研究會呢?寥寥可數, 甚至是根本看不到。所以說, 重營銷、重賣酒而輕技術是當前的常態。前幾年,酒是越賣越貴,你質量跟上了嗎?就拿年輕消費者白酒接受度低來說,這個問題至少五年前就提出來了,但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哪個企業能夠拿出解決的樣板來。為什么?因為他們光是空喊,沒有在這上面花功夫,做實實在在的調研。所謂的辦法,都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沒有真正的根基。再這樣下去,白酒產業就危險了。”
愛之深, 痛之切。在沈怡方的眼里,白酒產業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技術上的,也有思路上的。而除此之外,更令沈怡方深惡痛絕的則是白酒被用于不正之風的現象,“我們辛辛苦苦搞出來的白酒,不是用來損壞國家棟梁,摧殘人們身體的!”為白酒奉獻了一生的沈怡方,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玷污。而這,也促使他發起了尊重酒道,文明飲酒的倡議。
誨人不倦孺子牛
對于白酒業界的年輕人們,沈怡方有著自己的憂慮。“現在的年輕人,擁有比我們那個時候太好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但在思想教育上,卻放得太松。我們是深受毛澤東時代影響的一代人,毛澤東時代有一點好:它對人的教育、要求把握得比較緊——你不能胡來啊, 一胡來馬上受批判。在對人的管理上,它促使你每天的生活都要小心,要不斷地改造自己, 讓自己進步。生活簡樸、 工作努力, 那些污七八糟的事兒基本上不會有。干事情都是認認真真的,絕對不會馬虎。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在這一點上就差了,F在的大學生跟我們那個時候完全不一樣,我們那個時候上大學是正兒八經去念書的,現在嘛,進大學更多的是去享受自由主義了。”
沈怡方的所述,讓記者為之汗顏。雖然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長處,但有些東西,卻是歷經百世而不易的,譬如說意志的堅定、專注力、勤奮、誠實······而這些,確實是我們這代人所缺乏的。
但同時,沈怡方又說,他認為中國白酒的未來將是美好的,“白酒產業縱橫中國歷史幾千年,足以說明其生命力的旺盛。我已經 80 多歲了,為什么還要出來到處跑?一方面是因為我腦子里轉的全是白酒的事兒,不到行業里轉轉坐不住; 另一方面也是想多跟行業里的年輕人聊聊,把我知道的事告訴他們,讓他們熱愛這個行業, 專心這個行業,F在的年輕人比我們更富創造力,現在的社會也更能為大家提供人盡其才、 安居樂業的條件,科研的硬件設備更是先進,所以說,只要有心、用心,你們就不會再有我的遺憾。把扎根白酒的精神薪火傳承下去,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