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白酒上市公司半年報的出爐,國內19家白酒上市公司已有18家公布半年報但從目前數據來看,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分別以334億,214億和145.4億的收入規模排名前三甲。在白酒板塊飄紅之際,山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白酒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的指導意見》,全省上下白酒企業紛紛望風而動,積極通過“政策春風”推進企業發展的實力與規模,打造名酒品牌的美譽度與知名度。然而在7月24日“山東省白酒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作為演講嘉賓之一的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黨委書記、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馬勇在演講過程中直言不諱的拋出了一個觀點:“山東人不會賣酒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向來以營銷見長的魯酒被人說不會賣酒了,豈不是很沒面子的事情。但是細細聽罷馬勇會長的一番見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那么馬勇究竟憑什么說山東人不會賣酒了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首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陰影
馬勇說的并非真的意指“山東人不會賣酒了”,只是馬勇認為,標王事件后山東人賣酒的膽量越來越小了,做什么事都是謹小慎微,總是擔心出現什么問題,結果就是在“黃金十年”期內導致錯失發展的良機,逐漸拉開了與兄弟省份之間的距離。
魯酒在輝煌期表現出來的那種膽略、氣魄、敢想敢干的闖勁,確確實實讓整個白酒行業都為之震撼,魯酒勁風吹遍了神州大地。馬勇對當前魯酒整體表現出來的狀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行業整體發展趨勢良好,魯酒應當借助此次“政策春風”大膽抓好這次歷史性機遇,同時也要大膽迎接行業強分化帶來的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大趨勢下,奮力大膽的拼殺出一片屬于魯酒自己的新天地。
第二,唯文化是舉,創新機制不健全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數千年來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從內到外都散發出儒家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中庸。不求最好,也不會最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就可以了。如果說中庸思想在之前的封建社會是主流思想的話,那么,在現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高度進步的時代,這種中庸思想看起來就有些保守。
說起保守,馬勇對魯酒的發展狀況談起了自己的看法,山東不缺好酒,缺的是如何講好好酒故事,魯酒不缺市場,缺的是如何解放思想,從思想根源上破除保守對魯酒發展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
曾幾何時,魯酒輝煌無限,無論是規模體量,還是品牌影響,或者是市場營銷,魯酒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是什么原因導致魯酒的整體出現斷崖式滑坡呢?對這個問題,馬勇認為問題的根源仍然過于保守的思想,限制了魯酒勇于突破這種發展瓶頸的能力和方法,說到底,魯酒若要實現振興,就必須在思想上,打破這種保守,徹底的解放思想,在結合魯酒實際狀況的基礎上,打造出一整套符合魯酒發展的方法和策略。
第三,魯酒營銷格局不夠大,諸侯思想影響深遠。
事實上,在馬勇看來,魯酒振興還必須克服營銷方面的問題。分析魯酒最基本的情況,不難看出,魯酒具有相當強的地域觀念,很少能有白酒品牌真正實現深度的全省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諸侯割據”的局面,這在整個白酒行業當中,都是很少見的。
對于這種特殊的情況,馬勇也拋出了自己的觀點,必須打破這種各自為營、各自為戰的“割據”局勢,真正實現魯酒的整體抱團。因為在“諸侯割據”的局面之下,若要實現營銷的深度全省化,還是相當困難的。
事實上,在一團和氣的營銷環境下,能有人仗義執言是對促進魯酒發展的莫大關心。作為行業領導,能對一省之白酒現狀進行點播評價,不是打擊批評,而是一種激勵。事實上,省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指導意見,就已經表明認識到魯酒現狀與問題,因此魯酒若要振興,就必須在思想上、戰略上和營銷上下大力氣解決魯酒積存已久的問題,只有這樣,魯酒振興才真正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