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受產業外部環境和產業內競爭格局影響,白酒行業迎來拐點,白酒企業紛紛探索從高端市場回歸大眾消費民酒市場,推出了更加親近消費者的產品,消費者心目中的“好酒”成為白酒企業爭奪的市場。
對此,海納機構總經理、酒業評論員呂咸遜表示,每個企業都要勇于推出企業人敢于和勇于暢飲的“好酒”,而在打造好酒的過程中,企業應該聚焦好酒的界定、標準與移動互聯三個層面。
“行業專業人士和消費者是界定好酒的兩大核心人群,企業在打造好酒過程中,要樹立用戶思維,做到專業人士與消費者意見的有機結合”,對于好酒的界定,呂咸遜如此認為。在他看來,國家級評酒師、品酒師、釀酒師等行業專業人士對好酒有鮮明的專業界定,但評價過程中“窖香濃郁”、“幽雅細膩”等術語的使用卻很難被消費者所理解,而消費者往往直接通過性價比和口感來界定好酒,缺乏統一的標準,因此要實現兩方的結合:由行業專家確定好酒的標準,并且面向大眾消費者進行培訓,而大眾消費者則通過參與酒類的產品設計等來提出自身對好酒的意見與建議。
呂咸遜認為,消費者比行業想象的更懂產品,性價比是衡量好酒的重要標準。通過分析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結構性增長,呂咸遜認為,進口葡萄酒市場的井噴核心驅動力不是大資本的涌入,而是產品的性價比使得進口葡萄酒的性價比凸顯,從而帶來了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需求的擴張,由此可以看出性價的重要性。
呂咸遜同時強調要區分不同特征酒之間好酒的標準,不同價格段、不通香型的酒因為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要每個類別下的好酒都不盡相同。“例如,不能拿69元/瓶的“水晶葫蘆”屌絲好酒與600元/瓶的五糧液對比,也不能拿醬香型和濃香型白酒去對比,不同價格,不同香型、不同社群都應該具有本類別的好酒”,呂咸遜說。
呂咸遜同時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企業應該探索利用互聯網與消費者互動,一方面,企業通過網絡了解消費者對好酒的需求,按需打造好酒,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與廠商的互動,了解業界在消費什么樣的好酒,既增加了對酒類產品的了解,又使得獲得好酒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