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煙臺葡萄與葡萄酒局副局長,張旭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并制定實施行業發展有的關規劃、政策和管理辦法。因此,張旭提出過很多推動產業發展的大戰略思路,例如要構筑國際化發展的大格局,要加強交流合作,搞好大協作,要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等等。
面對進口葡萄酒的沖擊,張旭說:‘進口葡萄酒的沖擊一直都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其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國產葡萄酒要想突圍,必須靜下心來,首先做好自己’。
在張旭看來,無論從感性認識上,還是從科研機構的實驗數據中都可以看出,各個產區有各個產區的風格。從產區之間來看,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風格不同。各產區在對外宣傳時,也不能說自己最好,別人不好;在產區發展的選擇上,應該揚長避短,找準自己的風格,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在塑造產品風格、打造特色產區上下功夫。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本站)
從煙臺市葡萄酒行業對全市的經濟貢獻率來講,2017年煙臺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042.68億元,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4.81億元,占比僅為1.6%,發展空間很大。
目前,煙臺葡萄與葡萄酒局主要從完善產業機制、規范引導產業發展、組織開展產業基礎科研工作、鼓勵支持發展企業自有釀酒葡萄基地、加大產區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推進葡萄酒莊集群建設以及發展葡萄酒旅游業等方面來助推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工作重點是鼓勵引導企業發展自有釀酒葡萄基地。
目前,煙臺葡萄與葡萄酒局主要是把有限的經費投在了基礎科研上,發揮煙臺產區基礎較好、產業鏈完善的優勢,根據煙臺產區風土篩選適宜的釀酒葡萄品種,生產高品質的葡萄原料,支持發展具有原酒發酵能力的葡萄酒企業,開發具有產區特色的產品,豐富產品種類,完善中高低端產品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張旭認為,從目前全國的整體形勢來看,國產酒處境艱難,受進口酒沖擊影響很大。從行業、產區、企業層面來講,需要多方形成合力,這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努力和突破:
一是產區、企業間要形成合力,有抱團發展的決心。
近年來,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已形成了以十大產區為主導、三大骨干企業引領產業發展的新局面。但目前相比較國外其它產區,我國葡萄酒行業還存在抱團意識不強、行業凝聚力不足等問題。
從目前來看,世界知名葡萄酒產區都在抱團推廣,澳洲、智利、西班牙、法國、美國等知名產區每年要在世界各地做多場推廣活動,產區品牌宣傳效果明顯。因此,借鑒知名產區的做法,國內各葡萄酒產區、企業要形成葡萄酒行業的凝聚力,充分挖掘中國葡萄酒的潛質,在做產區推廣時要揚長避短,講好中國(產區)葡萄酒的故事,形成合力抱團發展,讓中國葡萄酒在中國市場有一定的話語權。國家行業協會應該牽頭加大對國產葡萄酒的推廣宣傳。
二是要重視產區基礎科研工作的開展。
要想提升國產酒的競爭力除了宣傳推廣外,關鍵是要提升產品品質,打造產區風格。從全國來看,我國葡萄酒產業的基礎科研工作做得還不夠扎實,各產區有代表性的釀酒葡萄品種或是酒種還不是很突出,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個性化、多元化的產品?v觀世界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的標志性品種和風格,比如美國加州的增芳德、德國的雷司令、澳洲的西拉、意大利的桑嬌維塞和內比奧羅、西班牙的丹魄。
開展產區基礎科研工作,因地制宜篩選出適宜本產區的特色品種并生產個性化的葡萄酒產品勢在必行。以煙臺產區為例,近幾年,我們組建了山東省葡萄酒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牽頭組織濱州醫學院葡萄酒學院、煙臺市農科院、魯東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煙臺校區、張裕公司等共同開展“煙臺產區葡萄酒產業技術基礎性研究”項目,主要開展了煙臺產區風土和品種區域化研究、釀酒葡萄適宜品種(系)選育及配套栽培管理模式研究、配套酒種的工藝研究等。
三是開設中國葡萄酒推廣課程,樹立國產葡萄酒的話語權。
隨著葡萄酒文化悄然興起,美國納帕谷、法國波爾多、香檳、澳大利亞巴羅薩等知名產區都在中國開設推廣課程。
目前最為系統、最有影響力的課程應當數英國的WSET(英國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會),是國內最受歡迎的葡萄酒培訓課程之一。近十年間,WSET在中國的學員由60多位增加到每年1.2萬名學員,增速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而國內主要是國家品酒師、釀酒師職業資格認證,其主要目的是職業資格鑒定,沒有起到葡萄酒文化推廣的作用。
目前,上至全國,下到各個產區,都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葡萄酒推廣課程。因此,建議從國家層面到各個產區,建立各個產區的葡萄酒推廣課程,通過向消費者講述產區的歷史人文、產區概況、風土特點、葡萄酒莊故事、產品風格特點、葡萄酒旅游與特色美食等等,向消費者直觀地展示產區葡萄酒文化和內涵,講好產區故事,從而讓更多人了解、認識葡萄酒產區,認識國產葡萄酒,達到推廣產區、提升產區知名度和名譽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