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第六屆中國白酒領袖峰會在安徽黃山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及白酒企業負責人圍繞“匠心、共享、開創”展開討論與交流,旨在發揮領袖企業引領產業發展作用。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淼在主題演講時表示,當前,中國白酒行業正處在一個深度調整、變革轉型的時代,中國白酒的產業生態和商業模式正發生裂變。本屆峰會確立了“匠心、共享、開創”的主題,正與時代的發展和酒業的裂變不謀而合。
會上,劉淼重點交流探討了瀘州老窖對中國白酒健康發展的思考。他表示,中國白酒行業領軍企業,應加快推進“五同”,即:文化同源、標準同訂、市場同拓、規則同守和危難同渡,實現合作共贏。
一、推進“文化同源”,提升民族品牌形象
中國白酒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產業,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見證了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長期以來,各大白酒企業對中國白酒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探索,但仍然存在各自為說、相互矛盾的情況。這不僅不利于國內消費者對中國白酒形成統一的認知,也不利于中國白酒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更不利于行業的和諧共生。為此,我們期待在中國酒業協會的組織下,行業龍頭企業圍繞共同提升中國白酒文化底蘊與品牌形象,攜手開展三個方面的系統梳理:
一是對釀酒文化進行系統梳理。我們建議中國白酒企業共同攜手,深度挖掘中國白酒與中國和世界的藝術、哲學、宗教、習俗等的關系,理清白酒文化脈絡,豐富白酒文化內涵。同時,以白酒文化為紐帶,推動白酒產業與旅游、文化、娛樂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尤其要借助電影、電視和新媒體,積極在國內外開展各類宣傳推介活動,共同將中國白酒打造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二是對釀酒歷史進行系統梳理。我們建議各大白酒企業共同參與,研究和挖掘中國白酒的歷史,探尋和論證中國白酒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凝聚形成行業共同的白酒歷史記憶。我們期待與大家深化合作,共同守護好老窖池、老釀酒作坊等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傳統釀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中國白酒歷史有據可查、有跡可循、有物可證。
三是對釀酒技藝進行系統梳理。我們期待在中國酒業協會的統籌下,系統深入總結中國白酒各種香型的釀制技藝,歸納提煉出中國白酒釀制技藝的典型特征,讓國外酒類行業和消費者更加了解和認可中國白酒。尤其要突破守舊思維,對新時期釀制技藝的新發展和新成果進行總結,鼓勵中式雞尾酒、果酒、預調酒等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加快中國白酒、新型中式白酒與國際接軌,適應年輕化、時尚化的消費需求。要通過系統梳理,形成中國白酒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讓白酒技藝更加豐富多彩、興旺發達。
二、推進“標準同訂”,促進產業規范發展
得益于現代科學的進步和釀制工藝的發展,中國白酒在傳統釀制方法的基礎上,涌現出液態法、固液法等新型白酒生產技術。這些生產技術在節約糧食、提升產能、降低能耗、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對“什么是正宗中國白酒”的疑惑。在中國白酒消費轉型升級和中國白酒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們全行業都無法逃避對這個問題的正面回答。
為此,我們建議推動實現中國白酒的“四個清晰”:一是釀造工藝定義清晰。我們建議,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工藝而釀造的固態、半固態法蒸餾酒統稱為“中國白酒”。也就是說,中國白酒的典型特征,應該是在釀造工藝上是固態或半固態法,使用糧食和谷物作為釀酒原料。除此而外,以液態法、固液法等新型生產技術生產的白酒,應統稱為“新型中式白酒”。
二是技術路線定義清晰。圍繞“中國白酒”和“新型中式白酒”的定義,我們建議固態法白酒在技術路線上要堅持傳統釀造技藝,在此基礎上鼓勵技術創新;而液態法、固液法白酒的技術路線主要體現在酒體設計上,在勾調環節允許固態法和液態法的有機結合。我們倡導抓緊制定清晰明確的中國白酒技術路線和生產準則,讓固態法和液態法、固液法等技術有可以清晰界定的標準,形成更為系統完善科學的白酒生產技術體系。
三是檢測指標清晰。我們倡導對傳統中國白酒和新型中式白酒的各項檢測理化指標進行科學分析和界定,共同研發能有效檢測各類白酒的技術手段,實現白酒檢驗與分類有標準、有技術、有依據;質量合格判定的理化指標檢測方法和數據范圍更科學。
四是標識標簽清晰。我們建議加快推進中國白酒標簽標志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在外包裝上顯著標識“中國白酒”和“新型中式白酒”,以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廣大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放放心心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