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山榮 茅臺酒文化學者,仁懷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在中國醬香酒行業,具體到貴州茅臺鎮及茅臺集團,李先鈞似乎名聲不顯。
李先鈞的名字,在2011年茅臺集團編輯出版的《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志》中,出現了15次。但在他逝世一年后,人們這才記起茅臺又一名工匠——李先鈞。
李先鈞(1934—2018年),貴州仁懷人。1959年2月調入茅臺酒廠,在制酒三車間、二車間當工人,后任酒庫保管員、勾兌班班長、包裝成品車間黨支部書記等職,在釀造生產一線干了12個年頭。后任制酒二車間黨支部書記、茅臺酒廠工會主席、廠紀委副書記、供銷公司黨支部書記等職至退休。
只看履歷,在生產、在工藝、在科研等方面,李先鈞與醬香酒扯不上什么關系。然而,他卻是釀酒大師季克良“提名推薦”的人!
1961年至1971年,李先鈞任茅臺酒廠酒庫保管員、勾兌班班長、包裝成品車間黨支部書記等職。
酒庫里的“秘密”
1957年,22歲的李先鈞參加革命工作,在仁懷縣交通科、八一電廠工作。
1959年,李先鈞調入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在制酒三車間、二車間當工人。一年后,善于鉆研的李先鈞就被提拔為班長、帶班酒師。
1961年,李先鈞調到酒庫當保管員,先后任酒庫班長、團支部書記、包裝成品車間黨支部書記。
那時候的酒庫,勾兌和管庫是一個班,酒庫、包裝、警衛班是一個黨支部。“我把行李搬到酒庫辦公室,與酒庫班的20多個職工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李先鈞晚年回憶說。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1964年10月,對茅臺酒工藝成型產生決定性作用的、由國家輕工業部周恒剛率領的工作組,進駐茅臺酒廠開展“兩期科技試點”。
作為茅臺酒貯存和勾兌實驗小組成員,李先鈞參與見證了“茅臺酒香型三種典型體——醬香、窖底香、醇甜”這一重大發現的全過程。
“那時,這個車間沒有車間主任,沒有什么酒師。是我組織和安排酒庫班有關人員在副廠長李興發的分管下,長時間的摸索得出醬香、窖底、醇甜三種香型酒……”在李先鈞的自我鑒定中,他這樣寫道。
隨后,這一發現由茅臺酒廠副廠長李興發命名為“醬香型白酒”。
1965年,李先鈞任茅臺酒廠包裝成品車間黨支部書記的文件。
1965年,國家輕工業部在山西召開茅臺酒試點論證會,正式首定了茅臺酒的三種典型體的確定及醬香型酒的命名。當年11月,李先鈞升任包裝成品車間黨支部書記。
那時的領導干部,流行“不脫產”。所謂“不脫產”,就是雖然當了領導干部,但仍然不脫離生產。李先鈞這個包裝成品車間黨支部書記,仍兼著酒庫班長。李先鈞是怎么“不脫產”的呢?
“根據三種香型酒,新老酒,濃度的高底,不同的口味等,分比例,小型勾兌,大型勾兌,嚴格質量……”現在有一些人神神叨叨的所謂秘方,其實就是李行鈞這樣的工作筆記,以及“兩期科技試點”的總結及其技術要點。“1965年前,是用泥巴封酒壇。愛(容易)裂口、走氣,對茅臺酒質量影響很大。我和本班補壇組的同志商量用補酒壇的原料豬血密封酒壇,一不裂口二不走氣,效果很好!”
1993年,時任茅臺酒廠廠長、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的季克良代表組織對李先鈞所做書面推薦意見。
政工師的“手藝”
1971年9月,李先鈞調地方國營茅臺酒廠政工組任副組長、機關黨支部書記、制酒二車間黨支部書記等職,開始了他的“政工”生涯。
政工師,對年輕人似乎是一個陌生的詞匯。
然而,過去、現在乃至將來,政工師都是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對專職從事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的一種職務。
“開初釀酒工作時,我沒有什么專業知識,只能邊學邊干,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只有成為生產的內行,才能更好地指揮生產。”
為此,李先鈞根據多年的生產釀造一線工作經驗,結合生產管理實際,歸納總結了茅臺酒生產釀造的一系列技術要點,并形成書面資料,供生產一線參考。
不僅如此,對高粱磨碎程度、水分、母糟、尾酒、加曲量、窖底用曲、加曲溫度、堆積等這些技術問題,李先鈞也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在他的檔案和工作筆記中,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記錄和所思所悟。
作為政工干部的李先鈞,究竟是怎么抓生產、管釀造的呢?他說,“我堅持天天到班組了解生產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解決。發現重大問題立即召開支委會、辦公會、酒師會。每星期一召開酒師會,形成制度,本人親自講生產技術……”
當時的制酒二車間,辦公和宿舍連在一起。李先鈞說,“每天工作都在14小時以上。”他和老酒師鄭丙蘭一起,每天起早貪黑,為二車間的生產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李先鈞1989年7月26日向組織報告的《自我鑒定》
1977年,李先鈞腰脊骨折,還沒有完全康復他就上班了。“甩掉了二車間落后的帽子,連續三年超額完成國家計劃。尤其是1978年、1979年,共超產100多噸茅臺酒。香型酒大幅度增長,合格率大大提高!”
……
1993年7月,年近花甲的李先鈞被任命為供銷公司黨支部書記。時任茅臺酒廠廠長、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的季克良,代表組織在書面推薦意見中寫道:
李先鈞同志“積極鉆研業務,特別是在車間工作期間,為茅臺酒生產、為茅臺酒質量、為茅臺酒事業、為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意推薦!”
2018年,李先鈞逝世。同年,貴州茅臺生產茅臺酒基酒約4.97萬噸,系列酒基酒約2.05萬噸。放眼全球烈酒市場,如此工業化、規;某删停沧阋粤钊藝@為觀止。然而,人們對釀酒微生物的了解和運用,畢竟有限。
因地制宜,原本是茅臺酒釀造的根本。李先鈞的做法是,根據每個窖、每棟生產房、每個甑子等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如有的甑子需要蒸的時間長一點,有的需要蒸的時間短一點;有的窖池水分要輕一點,有的水分要重一點;有的生產房需要收糟溫度高一點,有的要低一點等。我從實際出發,做了一些工作!”
現在有一些人神神叨叨的所謂秘方,其實就是李先鈞這樣的工作筆記。
晚年的李先鈞,在回顧、總結和記錄自己的工作時,顯得十分內斂。只有仔細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原始記錄,你才能感受到一位茅臺工匠的精神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