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傳統領域產業落后、產能過剩等問題日益突出,去年的“大數據研究”、“互聯網+”以及今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便成了企業緊抓的“救命稻草”。但很多企業是否真正領悟了這些研究手段或經濟政策背后所直指的核心問題?是否真的能夠將這些新手段或新政策有效地運用到企業經營中去?對此,鳳凰網高級副總裁徐進認為,應從本質上認識“互聯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數據研究”,它們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最終目的都是追求“以人為中心”。
記者:目前很多傳統企業都想借“互聯網+”的大潮進行產業升級與轉型,在您看來,“互聯網+”是否真正地被解讀與應用到市場變革當中?
徐進:其實“互聯網+”和“+互聯網”是有很大區別的,到目前為止,很多企業都在談論這個內容,但很多企業可能并沒有真正弄清楚“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本質差別在哪里。很多傳統企業通常都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或手段,在研發、生產和技術方面進行提升改造,這其中也包括改變了傳統的銷售等整個營銷運作手段,以及資源配置、售賣價格等諸多方面,但實際上,這些層面的調整我們只能定義它為“+互聯網”。
但是真正的“互聯網+”是什么?“互聯網+”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傳統的模式,它最根本的內容是必須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模式,起到引領趨勢的作用,直至改變人類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我覺得這是“+互聯網”與“互聯網+”本質上的一個區別。但是,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實際上大家都已經有了一個共鳴,那就是它們最根本的都是要回歸到“以人為中心”,F在國家提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如此,要將傳統的以企業為導向的市場模式轉變為以消費者為導向。
記者:除了延續去年的“互聯網+”熱潮,今年在經濟政策方面,我們也大力提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您又是如何看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呢?
徐進:上面提到了“互聯網+”的本質要求是“以人為中心”,實際上,現在國家提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如此,要將傳統的以企業為導向的市場模式轉變為以消費者為導向。傳統企業產能過剩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但要求企業減產并非是治本之策。按照用戶或消費者的需求去生產產品,去提供體驗與服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我覺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家所提倡的“互聯網+”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將兩者有效結合,融會貫通,那么所帶來的改變,所達到的效率以及能夠為企業帶來的整體利潤都是不可估量的。
記者:互聯網開放了市場環境,同時也帶來了數據資源的擴容,對于大數據的研究與利用資本熱議的話題,您覺得對于“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所起到的作用或帶來的影響?
徐進:首先我們不可否認,在“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的確能夠給企業帶來指引的方向,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以及大數據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有價值的分析是否能夠被掌握與利用,這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我們定向研究某個人,除了這個人的外在表象,他的內心,他的人性等都是大數據應該包含的內容,這部分是背后深層基于大數據的研究。
在我看來,現在很多企業,包括我們鳳凰,都在做很多大數據的研究。比如說,“鳳眼系統”都有大數據研究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大數據研究的模式,能夠帶給企業怎么樣一個背后的思考。這個思考讓你更加了解人,回歸到以人為中心。所以光有大數據不行,必須在大數據背后要有非常清晰地研究、分析以及定義。所以我們一直在講場景化,就是基于大數據我們可以產生場景的營銷,這樣的話整體就會變得更加地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