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上評選出了42名中國白酒大師、53名中國白酒工藝大師和35名中國評酒大師。
其中,來自寶豐酒業的盧振營、宋河酒業的李紹亮、杜康控股的張獻敏被評為中國白酒大師,來自仰韶酒業的侯建光、寶豐酒業的葛少華被評為中國白酒工藝大師,來自河南禧豐酒業的邢曉晰當選中國評酒大師。為給消費者呈現他們的故事,河南省食品工業協會組織了“走近豫酒大師”采訪之旅,讓更多人了解好酒是如何釀造出來的。
張獻敏:我愛琢磨90后的口味
33年前,中專畢業后的張獻敏被分配到了汝陽杜康酒廠。在成為白酒大師的路上,他每天都要對原酒進行品嘗,來判斷原酒的優劣,以調出消費者喜歡喝的酒。他最愛說的詞是:適口性。
在他看來,適口性就是白酒的生命,尤其針對2013年下半年名酒向“民酒”的轉變,張獻敏開始研究老百姓的消費習慣。他提出“好喝還不能貴”的觀點,把白酒的適口性做到:“入口柔和綿甜、香氣幽雅、尾靜悠長。”
現在,90后逐漸成為主流消費群體,張獻敏也研究起了90后的口味。“我知道現在雞尾酒很受年輕人歡迎,預調雞尾酒度數低,好入口,這種像飲料的酒更受年輕人的喜愛。”
邢曉晰:中年創業的清香控
陳澤民53歲騎自行車賣湯圓的勵志故事,是很多人都熟知的。
陳澤民是邢曉晰的偶像,2006年,42歲的他從寶豐酒業有限公司卸任總經理、總工程師,開始經營同樣位于寶豐縣的禧豐酒業有限公司,這讓很多人沒有意料到。
敢于如此,是因為邢曉晰擁有高水平的釀酒技藝以及在技術上創新的銳氣。作為河南省唯一的中國評酒大師,他在2000年第六屆白酒國家評委考試中獲得總分第二名,同時他還連續15年擔任河南省白酒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在白酒釀造的諸多細節里,他不斷進行革新,在寶豐時期,便創造性地將耐高溫性干酵母運用到了清香型白酒的釀造之中。
離開寶豐的邢曉晰,依然沒有放棄對清香型白酒的研發。到禧豐之后,他創造出了堯香型白酒,把幾味中藥加入釀酒原料中,使白酒具備了保健的功能。邢曉晰還有很多發明創造申請了專利,比如木質蒸餾鍋和玻璃冷卻器,都是對白酒釀造過程的技藝革新,將來我們很可能可以見到這些創新在其他酒廠的普遍運用。
盧振營:不想當老師的白酒大師,不是好大師
1984年之前,盧振營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人民教師,可惜“事與愿違”,因為當時的寶豐酒廠急需人才,因為專業相近,他被人事局抽調到了酒廠。
“我年輕的時候不抽煙不喝酒,來酒廠之前壓根不知道咋做酒,壓力很大。”陰差陽錯也許會開發出一個人真正的天賦,盧振營就是這樣。一個不會做酒的老師,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開始進行清香低度酒的研究,并且參與開發了當時名聲大噪的“寶豐39度低度酒”。之后他在白酒領域的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1988年晉升工程師,1994年更是破格晉升高級工程師,他名下研究的項目有16項,其中10項是省級成果,并且還有13篇論文在相關期刊雜志上發表。
與其他大師不同的是,盧振營不僅只是一位工程師,他還分管過銷售、包裝、后勤等多項工作,對于寶豐酒業有限公司的貢獻不言而喻。
葛少華:一心要當白酒大師的“學霸”
葛少華和白酒結緣,來自于考試。1981年,寶豐酒廠組織了一場招聘考試,選拔了100人作為酒廠的后備力量,葛少華因此考入寶豐酒廠。一心想在釀酒上干出個樣來的他,在酒廠組織的考試里,因為作文寫得好,被抽調到辦公室,干一些送報紙、發報紙的活,這一干就干到1985年。但他沒有放棄學習白酒技藝,1985年,他參加了成人高考,順利考入當時的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習發酵工程專業。葛少華畢業后,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來到寶豐酒廠的技術部門,每天反復學習實踐,不斷摸索和創新,“我憑借手抓、腳踩、看、聞就能判斷出酒率。”
李紹亮:李總工“萌萌噠”
用網絡熱詞“萌萌噠”來形容李紹亮再適合不過了,一小杯白酒下肚,他的臉便會變紅,看起來確實挺萌挺可愛的。李紹亮本人很低調,以至于采訪最后一定要說這么一句:“榮譽的獲得不是個人的,是集體的,是屬于宋河的。”但一說起宋河現在的發展來,他就開始激動了:“宋河現在的原酒儲量非常高,即使未來幾年不生產也夠我們好幾年使用的了,有了這些原酒,就能調出更好、更穩定的酒來。”李紹亮來到宋河已有30多年了,其間“臥薪嘗膽”,為了嘗酒常常把舌頭給嘗黑。在1989年的全國評酒中,宋河獲評國家名酒,當時他就已經參與到了生產研發當中。對于年輕人愛喝什么酒他也十分關注,他說:“前年宋河推出了‘扣扣’以及‘嗨80’、‘嗨90’系列,是針對年輕人的,在現有基礎上還可以有更大的改進,讓年輕人更易接受。”
侯建光:是董事長,更是技術流
仰韶彩陶坊近幾年在河南市場上可謂異軍突起,仰韶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建光居功至偉。作為董事長,他不僅在戰略制定、經營管理上費盡心思,還親自帶領團隊設計出了中華第十三種香型白酒——陶香型。這也成為彩陶坊系列酒在市場上大賣的原因。這次當選中國白酒工藝大師,無疑是對過去幾年侯建光在白酒研究上的認可。
侯建光最愛談的是豫酒的復興:“豫酒的風味、香型以及喝完后能給人留下什么印象,都是決定豫酒復興的重要原因。有人說,豫酒是有文化的、有歷史的,但作為消費品來說,一味地講文化而沒有接地氣的產品是無意義的,消費者喝的是舒服而不是文化。品質、包裝和產品理念都能打動消費者的心,這才是好的產品。”
記者手記
牙齦常常滲血、舌頭變黑、不吃過辣過咸的食物,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見證過輝煌也經歷過低谷,兒女不再從事與白酒相關的工作,孫子孫女開始成為他們心頭的牽掛,這就是老一代白酒人的共同特征。
這些白酒大師付出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靜下心來一次次地品嘗原酒,再調出好酒。隨著他們資歷的提升,他們還要負責生產和技術研發。
在如今這個“日日新”的時代,他們依然要求自己順應這個時代的節奏,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他們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也發表過論文無數。
我們需要向他們致敬,感謝他們為一代一代的人調出了好酒。
當然,我們更期待他們調出新的味道,早日完成豫酒的復興,同時也讓80后、90后接受我們傳承千年的白酒。
(王道煜 徐小斐)
實時資訊,酒業商機,盡在佳釀網微信公賬號(jianiang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