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太原召開的清香型白酒高峰論壇上,記者有幸采訪了白酒權威沈怡方。作為技術權威沈怡方重點闡述了創新對于白酒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就建國以來白酒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做了剖析與解讀。
沈怡方告訴記者,回顧整個產業,從建國至今,可以說白酒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持續創新史,白酒取得當前的業績離不開四大技術創新。
第一大創新是煙臺操作法的出現,極大提高了出酒率。沈工表示,煙臺操作法始于50年代,當時經濟困難,糧食是寶中之寶,國家要求耗糧大戶白酒行業減用糧食。如此歷史背景下,通過創新,煙臺操作法誕生了。當時該操作法是集中了全國的生產技術人員到煙臺酒廠,對煙臺酒廠的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和提高。該操作法的出現對于大曲酒的技術有了更大的革新,于是北方乃至好大一片國土上開始運用傳統大曲酒,改用了純培養的菌種來進行發酵。選出了發酵力強的菌中替代自然發酵的大曲用于白酒生產,使出酒率有了10%的提升。先前兩斤半糧食做一斤酒,現在可以兩斤左右的糧食做一斤酒,這對糧食節約是非?捎^的。更值得一提的是該操作法讓白酒行業從傳統的手工操作開始走向了科學化的道路,該操作法在整個行業沿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堅持到現在的是北京二鍋頭,其他地區廠家已經被另外一個新技術所替代。但這個重大的技術革新在白酒的發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發展到今天通過篩選出優良微生物的煙臺操作法對芝麻香型白酒的成功生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個重大創新是低度白酒的誕生。沈工表示,行業定義40度以下的白酒為低度白酒,40度到52度的是中度白酒,52以上的是高度酒。但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酒度在北方地區一般是65度,南方地區一般是50度到60度。這樣的高度酒,在世界蒸餾酒范疇里面是酒度最高的。發展到七十年代中期,河南張弓酒廠出現了一個新的品種叫低度白酒,該酒種的出現引起了當時主管技術部門的高度重視。因此在1984年全國釀酒會議上,把高度酒向低度酒轉化作為行業發展方針提了出來,因為在傳統的白酒歷史上從來沒有生產過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而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與國際上的白蘭地、威士忌有些相似,而且這些酒基本上在40度到45度之間。于是行業通過技術革新,整個行業逐步真正掌握了低度酒的釀造方法,這在白酒發展史上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發展到倡導健康消費、綠色消費的今天,低度酒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與潮流,可見低度酒的創新生產對于行業貢獻之大。
第三個重大創新是液態法白酒的出現。沈工強調,液態法白酒是從60年代開始,到現在為止液態法仍然是中低檔白酒主要生產工藝。這對于白酒可持續發展與發展方向來說仍然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值得欣慰的是,幾十年發展過來,經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目前液態法白酒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液態法白酒在發展過程由于市場操作問題,引起了不少消費者誤解。沈工相信通過全行業的努力,消費者會對于液態法白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因為任何創新性事物的誕生都有一個熟知的過程。可以肯定的推斷,今后液態法白酒是行業發展不可缺失的力量。
第四,濃香型白酒技術的持續創新。沈工強調,濃香型白酒的創新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作用是巨大的。無論是質量與品牌,還是消費者占有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剛開始評選國家名酒的時候,很多都是濃香型白酒,如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沱牌;發展到1979年古井、洋河大曲等通過技術創新也成為了國家名酒;到1984年又增加了雙溝大曲;經過10年以后,河南宋河糧液也被評為名酒,這正是濃香型白酒不斷創新的結果。沈工進一步表示,這些濃香型白酒的發展雖然與其悠久的歷史分不開,但最核心的還是他們在技術領域的不斷創新。如蘇魯豫皖這一帶在學習四川老大哥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在生產工藝上不斷創新,先后生產出了諸多不同產品風格的白酒,如以洋河藍色經典為代表的綿柔淡雅濃香白酒、古井的年份原漿酒、仰韶的中華陶香九糧兼香白酒等等都是濃香型白酒創新的結果,這些白酒都有一個典型特點,甜、綿、軟、凈、香,都是注重口味,是以味為主,而這也恰恰抓住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這也是未來的消費趨勢和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濃香白酒在創新方面對行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沈怡方表示,白酒取得今天的質量和產量,以及消費人群與這四大改革和技術創新是密不可分的。站在今天的白酒產業背景下談發展,白酒必須積極創新,才能盡快走出行業調整的低谷,贏得新發展,尤其是在未來,白酒只有持續創新才有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