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報業集團《新聞晨報》和知味葡萄酒雜志即將于今年二月聯合舉辦“發現中國·2016中國葡萄酒發展峰會”。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屆時將列席峰會主席團。我們特請王祖明秘書長從專業角度,向大家剖析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現況和未來,以及應采取的應對之策。
1、作為葡萄酒行業的核心人士,您怎么看當前中國葡萄酒市場現狀?您覺得葡萄酒行業的冬天過了嗎?
目前中國葡萄酒的市場情況,經過2012年特別是2013年的大幅度下跌,2014年無論是國家統計數據還是企業實際情況,應該說已經觸底。2015年情況有些好轉,但是出現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情況。就像在去年的很多場合我強調的,現在還不能算進入上升通道,應該還是處在底部區域。
2、您曾經參加了“發現中國·2014中國葡萄酒發展峰會”,和那時情況相比,這兩年間,行業和市場環境有哪些新的變化?我們面臨的哪些情況是全新的?
經過這兩年,產業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各個產區都出現一些品質不錯,而且個性比較明顯的產品,得到了業內專家和消費者的認同。二是,產品結構發生了改變,高端酒市場沒有明顯復蘇,中低端產品的銷售明顯上升。三是,市場推廣模式開始變化,逐步貼近消費者。
3、去年在成都,您提到一個詞“新常態”,現在和過去不同,有的企業風聲水起,有的企業卻還在原地踏步,您認為現那些表現優秀的酒企有哪些共性?
我認為,上面提到的三點將成為葡萄酒產業的“新常態”:
一是個性化的產品,這是產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合理的產品結構,金字塔型的產品結構,符合葡萄酒市場的規律。三是市場推廣模式的改變,專業、細分、持久、尊重消費者的推廣模式。
在國內大的市場環境下,別的行業在不景氣的情況下,沿用以前的方式可能還能生存一些年。但葡萄酒本身就是舶來品,國外的產區、酒莊也在中國進行推廣,他們的產品及推廣方式,消費者自然會作對比。要從尊重消費者的角度來進行產品定位和文化傳播,這一點,國產葡萄酒企業一定要意識到。
中國市場就是一個國際競爭的市場。誰能在理念、模式、思維上,根據市場和消費者,作出更快的改變,更符合葡萄酒產品自身規律,更符合市場需求,更符合消費者需要,那誰就能贏得市場。
4、從您的角度看,這幾年葡萄酒產業發生了哪些良性的變化,背后推動的原因是什么?現階段有哪些問題仍然嚴重?
這里主要談談存在的問題。
一是,上面提到的良性變化,目前在產業內還沒有形成普遍的自覺意識,很多企業仍是被動接受。特別是在推廣模式改變方面,很多人沒有從原有的模式中跳出來。
二是,產品的品質穩定性問題、性價比問題、栽培技術的問題、高水平釀酒師缺乏和聘請國外釀酒師成功率不高的問題等等。
上述這些問題,其中大部分不是我們做不到或是解決不了,而是我們很多主管領導、企業家或者釀酒師意識不到。我認為,意識不到的關鍵原因是對葡萄酒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出現了偏差。所以,就出現了理解到位的,就做得好;反之就做得不好。
我想特別提一下,這幾年在產業中出現的小酒莊,他們認認真真種葡萄,踏踏實實做酒,一步一個腳印做市場。現在無論在行業內外,他們的名氣也越來越響。這是由于那些小酒莊對葡萄酒理解程度的提升,或者說理解的到位,促使了他們在很多做法上,更符合了葡萄酒產業本身的內在規律,也符合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5、去年您提到,葡萄酒文化要想在中國落地生根,不能照搬西方文化。那您認為,從長遠來看,符合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應該有怎樣的特點?
上屆論壇我提到,葡萄酒是一個舶來品,中國消費者沒有天然接受它的基因。而葡萄酒又是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產品。這種文化背后是有技術作為支撐的,同時消費者也是可以直觀體驗到的。在中國要發展這個產業,文化建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定要下工夫做。
現在都在說葡萄酒的風土,它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歷史、風土和本土文化等,造就了這些產區不同的葡萄酒文化。對中國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地域那么大,歷史、風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產區應有自己文化,我們企業也該有自己文化。
企業的角度上,那些造概念、編故事之類的不尊重消費者的行為,跟葡萄酒文化是相悖的,真正葡萄酒的文化是有技術支撐的,是消費者可以體驗的。所以無論產區還是酒莊,雖然釀酒歷史都沒有歐洲那么久,但我們有自己的特點、成長中的故事、獨有的風土,不管產區還是酒莊完全可以講自己的故事,這樣消費者才有可能去體驗你的特點。
作為我們本土葡萄酒文化,我們要作更多的探索,還需要大家一起來探討。但是建立葡萄酒文化這一點,確實是整個產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定要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