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投資、進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18大之后,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加上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多項措施的落實,近兩年中國GDP增長貢獻“三駕馬車”并進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增長貢獻消費已經占到了63.2%,一季度受春節因素等影響,消費已經占到了70%上。在歐美發達國家,消費都占到70%以上。標志著中國經濟走進了一個大市場、大消費的時代。經濟增長結構的變化,同時伴隨著消費的升級。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中國自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人們的消費基本都是衣食住行剛需。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的消費基本都屬于馬斯諾需求的下面兩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基本上屬于實用為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意識的增強,人們的需求到了第三、第四個層次,就是情感、歸屬和尊重的需要。消費哪一類產品,就代表我是哪一類的人,就會受到尊重,其實使用用途是一樣的。拿藥品而言,過去大普藥時代,感冒沖劑都是感冒沖劑,只要能夠治感冒就行,F在大家買感冒沖劑,就一定會選品牌,比如三九感冒靈,因為有品牌信任、情感和歸屬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汽車,如寶馬、奔馳,和普通汽車使用功能是一樣的,但一定會給人感覺,你就是那一類能開得起名車的人,應該得到和品牌同樣的尊重。
從馬斯洛需求我們看到消費升級的趨勢,同時也看到消費升級的主要特點:
一是從共性化需求轉向個性化需求;二是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三是從價格取向轉向價值取向,大家消費開始崇尚品牌,從追求實用實效到追求品牌價值;四是消費理念全面升級,從理性消費到現在的感性消費。拿藥品和保健品來說,現在我們一般不會去買普通的沒有品牌,沒有信任度和療效信譽度的產品。
隨著環境的變化,傳播在消費、營銷和市場生態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首先,看傳播和消費。
原來的傳統消費,特別是沒有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前,大家知道,一個產品消費者產生購買,決策大概有四個環節:第一是關注、第二是興趣、第三是欲望、第四是記憶,也就是AIDMA模型。這個模型中無論是關注、興趣、欲望還是記憶,都離不開傳播,但這個傳播往往是單一的。在傳統的消費環節和過程中,一個電視、一份報紙、一個時段統一亮相一個硬廣,就可以引起關注、引發興趣、激發欲望、產生記憶,最后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這時傳播是在購買前發揮作用。
但是現在的傳播,不僅方式多樣,而且深度滲透到消費購買全過程。第一需求發現、第二信息搜索、第三比較決策、第四購買、第五使用、第六還可以分享。在這個全新的消費生態下,傳播的方式也多樣化,包括線上、線下,如網絡廣告、社會化媒體等。特別是從需求發現,就需要鋪天蓋地的廣告,海、陸、空、天一體化傳播讓人發現;再就是購買,現在的天貓、京東其實已經是一個傳播的平臺,渠道、媒體和市場相融為一了,在這個環節其實傳播實現的是品效相連。與傳統消費比較而言,新的消費生態最大的變化就是消費者購買后使用過程中,一些走心的體驗、動心的感受,還能通過社會化媒體產生很好的二次傳播。所以,現在的傳播,在購買之前、購買之中、購買之后都會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