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猛進的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持續多年表現優異,無論新舊世界均在中國市場都落得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然自去年以來的反腐運動,使的高端白酒備受詬病。孰料“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進口葡萄酒被株連、被打壓、被限制……持續多年上漲的勢頭被遏制。
筆者認為,在這個低迷的時期,進口葡萄酒尤其是高端酒,在渠道建設方面應該有取有舍,適當做做加減法。
首先,擠掉過多的價格水分
在國內,渠道扁平化、直復式營銷大行其道,但單品銷量不高。在渠道和單品的邏輯關系沒理順的情況下,價格趨高也就順理成章——這個邏輯很荒謬。
進口葡萄酒應當重視一下商業邏輯的減法問題,價格必須回歸理性了。以前公家采購埋單,高價也就罷了,F如今,要大眾自己掏腰包買酒喝,價格若持續虛高,消費者買的概率恐怕微乎其微吧!在葡萄酒還沒有成為中國大眾的必需品之前,價格是影響消費者是否最終購買的主要因素。進口酒價格若一味虛高,恐怕還將持續低迷。
其次,減少地域概念的打造
進口葡萄酒產品品牌概念模糊,過度彰顯產品地域概念。筆者認為,刻意攀附地域概念,使得產品良莠不齊,也是對誠信意識的人為踐踏。
提到進口葡萄酒,似乎就是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西班牙拉曼恰……趨之若鶩導致原產地概念在大陸市場乏善可陳,日漸覺悟的消費者惶恐于產品品質,這是動搖甚至顛覆進口葡萄酒消費的根本原因,幸好當下并未病入膏肓。
剝離產品光怪陸離的地域攀附,正本清源,這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價格和品質,如此簡單的商業邏輯,在進口葡萄酒渠道上游舉足輕重。
最后,增加流通渠道
發端于本世紀初的進口葡萄酒直復式營銷,讓葡萄酒愛好者驚詫于歐洲風范的酒莊酒窖,或連鎖或單體,私密、奢華、尊享、會員制、團購,這些關鍵詞讓這類渠道終端引領一時風騷。在公款消費成風的彼時,以增值服務、打包捆綁為表象的賄賂營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當下,酒類公款消費壽終正寢,進口葡萄酒依舊是千軍萬馬做團購,渠道過于單一,既無勝算也無抗風險能力。
進口葡萄酒渠道做加法,不僅要增加市場運營意識,審視市場因地制宜做好運營基本功,還要建立市場導向的銷售團隊,拋棄“關鍵人物”左右銷售局面的團購陋習。
此外,扎實做好渠道運營基本功,KA大賣場、名煙名酒店、餐飲、夜場等渠道通路運營特點各有千秋,但相輔相成。
做好加法必定是偶然中的必然——歸真返璞,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