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看不到未來
直至2017年,代理商們普遍看到,下滑不是暫時的,下滑是轉折點。代理商們看不到未來。當代理商看不到未來時,有些就不再受大品牌的氣了,有了果斷地向廠家說“老子不干了”的勇氣了。
除了銷量整體下滑外,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讓代理商們承受不了。
在銷量增長時,成本的增長是可以暫時忽略的。因為銷量增長可以攤薄成本。當銷量停止增長時,代理商們發現利潤被銷量和成本雙重擠壓。
銷量沒增長,促銷費用的增長擠占了毛利;成本的增長進一步擠占了利潤。
過去,快消品行業代理商的平均利潤大致是3%,平均配送費是7%-8%,這還不算促銷費和管理費用。
過低的利潤,稍微受點銷量和成本影響,就進入盈虧平衡點。對于一些價格透明的快銷品,毛利已經相當低了。
代理商可以承受一年不賺錢,但很難承受兩年不賺錢。如果兩年看不到賺錢的希望,代理商們就有了“說不”的勇氣。
大品牌要做出改變 讓利給經銷商
近幾年大品牌在互聯網時代失去了方向,已經沒有帶領商家進步的能力了。在營銷方面失去引領作用,不能帶領代理商們進步。這是大品牌失去主導權的一個重要方面。
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企業成本大幅上漲,利潤空間大幅縮水,但是普遍陷于“誰先漲價誰先死”的魔咒,不敢給經銷商漲價。有的企業發了漲價通知單卻受到了經銷商的抱團抵制,漲不上價。生產企業面臨著生存大考,如何獲取定價權成為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隨著行業封頂,現在廠商都面臨一個問題:怎么在銷量下滑的情況下實現利潤增長?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大品牌在代理商面前的主導權將進一步喪失。
漲就一個字,要漲好多次。隨著食品行情開始回暖,不管是原料、運輸費還是人工的上漲都是意料中事。上漲的情況遲早要來,只是沒想到來得這么早。關于后市行情預測,相信做食品的人都有感覺,良好的行情延續是大概率事件,那么無論是原料、成本費還是人工,要考慮的不是漲不漲,而是漲多少的問題。
看來,2017年的食品行業,也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要想賺錢,還真得使出渾身解數。上游的原料商、生產廠商的兄弟們,把利潤留一點給后端的經銷商兄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