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學習中,總會有一些知識點或者經驗,讓你一下茅塞頓開,靈感爆棚。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不到,只是我們沒看到,等看到的時候,往往能夠做得更好。
這樣的感覺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美妙,就是那種靈光一閃的感覺。
下面就是一些非常棒的經驗和案例,蘊含了巨大的能量和啟發感。細細看過去,一不小心大腦就被激活了。
1 打動用戶的6個情感戰術
產品忠誠,是指用戶純粹因為被動原因而持續使用你的產品(替代品太少、遷移成本太高、使用新品牌風險太大等原因)。
而品牌忠誠則,是指用戶因為主動的心理原因而不斷使用你的產品,比如我認可、相信這個品牌,它的下一款產品我一定優先購買。
讓用戶不再單純拿你的產品當工具,拉近品牌心理距離,做法非常簡單:
讓你的品牌本身和產品一樣,能夠給用戶提供某種額外價值。
1、提供購買動機
2、幫用戶簡化決策
3、幫用戶塑造社會形象
4、幫用戶強化自我認知
5、幫用戶增加正面情感
6、幫用戶減少負面情感
2 礦泉水也能跨界拯救紙媒
日本《每日新聞》是一家傳統紙媒,為了重新提升自己報紙的影響力,《每日新聞》將自己的內容印刷在了一批礦泉水瓶子上,擺在超市貨架里進行銷售。
在定價層面上,這批被命名為New Bottle的礦泉水價格是其它礦泉水品牌價格的一半左右,外加上包裝是報紙的真實內容,一下引發了購買熱潮。
而借此機會,《每日新聞》在瓶身上放置了二維碼,用戶可以用手機掃碼來閱讀新聞。通過這招,《每日新聞》贏回了本來拋棄紙媒的用戶。
在發現New Bottle的市場潛能后,《每日新聞》再次迭代,推出了捐款水,并告知用戶這批水的利潤將用于不同的慈善項目,比如日本大地震災后重建基金。
這個策略獲得了大量用戶支持,又擴大了New Bottle和《每日新聞》的影響力。
3 寫出偉大文案的7個步驟
在約瑟夫·休格曼的《文案訓練手冊》中提到寫出偉大文案的7個步驟:
步驟一:成為你計劃銷售的產品或服務的專家。當我深入研究產品或服務的每件事情的時候,我得到了比其他任何資源都要多的偉大創意。
步驟二:了解你的目標客戶。“哪些可以激勵你的潛在客戶最終成為你的顧客?”“誰是你的典型客戶?”了解這些能夠開闊你的視野,同時激發出很多好主意。
步驟三:寫下你的標題和副標題。它們必須要能抓住讀者的視線,創造出足夠的好奇心,促使讀者可是閱讀第一句話。
步驟四:撰寫文案。不要為句子結構、語法和標點擔心——只要開始寫,并且繼續寫,將你腦中所有關于這個對象的事情運轉起來。
步驟五:編輯文案。改正拼寫、語法、標點和句子結構的錯誤,刪除那些與表達你的想法不相關的多余詞語。
步驟六:醞釀。停止編輯,將文字放在一邊,出去散一下步,或者做一些其他令人愉悅的事情。
你會很驚奇地發現從文字旁邊離開給你帶來的好處。醞釀的時間越長,效果就會越好。
步驟七:最后看一下你的文案。你會驚奇地發現在這最后一看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精練。當然,你也可以簡單地重復步驟五和步驟六。
4 星巴克的3元差價
細心的人會發現,星巴克的杯型只有中杯、大杯和特大杯,而且不管是他們的什么產品,三種杯型之間的價格差都只有3元。
這其實就是星巴克在經營客戶需求方面的一種創新策略。
當你在點咖啡的時候,服務員會問你,先生,你是要中杯,還是大杯,很顯然,你認為大杯就是最上面那個,并且只比中杯多3元,你就會回答“大杯”。
這個就是人性,人的大腦意識中往往只有有“大中小”,只要是三個東西放在一起,大、中、小會自動打上標簽,才不管下面寫的字。
尤其是和其他人一起時,虛榮心的作祟,會使你完全忽略這僅僅3元的差價,直接選擇“大杯”。
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其實并不是,當我們在選擇“杯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自己能否喝得下這么多,而是盲目的考慮買哪個更劃算,多3元可以多那么多,特大杯肯定是更劃算的選擇。
客戶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價格錨點一步步拔高,服務員沒有引導你的消費,而是你自己的決定。
星巴克通過這種在杯型和價格上所做的創新,放大了人們的需求,雖然最后的結果還是喝不下,扔到垃圾桶里,但你依然覺得自己賺到了。
5 用戶畫像4要素
不論是做公眾號還是做市場,都是要直面用戶的,所以了解用戶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那該從哪兒下手做一個用戶畫像?我認為就需要走兩個階段:
1)大基本面狀況
地域:二三線城市;沿海陸地
性別:男女性格差距很大、何況還有中性
收入:消費水平影響品味、需求
年齡:00后不懂60后的謠言朋友圈
行業劃分:做互聯網和做房地產的
受教育程度:知識積累、眼界、技能都有差距
上面這些信息常見于簡歷或者某些分析稿,但實際上,這種畫像對于產品或者內容的產出,并沒有很明晰實用的指導。只知道這些,遠遠不夠。
2)場景/標簽/性格/情緒/
比如你要給自己的公眾號做用戶畫像,可以嘗試這4角度。
場景:睡前床上;上班地鐵上;廁所ing…
標簽:星座控;八卦控;國學愛好者
性格:逗逼;矯情;女漢子
情緒:偏理性;容易產生共鳴
為什么這些更適合做用戶畫像的參考內容?因為我們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真實才能打動人。
6文案中關于數據的5種表達建議
不論是起標題還是寫內容,總是要求信息量。信息量當下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數據,那從數據到用戶這個過程,又有哪些小技巧呢?
在《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有5條具體實操的建議。
1)不要在一個段落里運用過多的數據,這將為讀者的閱讀設置障礙。
2)改造抽象數據,讓數據更形象,少一些抽象。(簡單、形象的數據表達方式,讓讀者更容易接受)
如果數據的具體信息不是很重要,“260 萬美元”要比“2,611,423美元”簡單清楚得多、“增長了36.7%”不如“增長幅度超過了三分之一”、“增長了98%"不如寫成“幾乎翻番”。
3)用比率來代替龐大的數據。不要說“58,013,261名美國司機中,有14,654,231人駕駛的是進口車”,而要說“平均4名美國司機中,就有1人駕駛進口車”。
數字越小,越容易被記住;而數字越大,就越抽象。
4)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意思表達清楚。如果必須引入一系列相關數據,必須仔細思考段落結構,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意思表達清楚。
5)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讓數字更形象。比如,亞利桑那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達到了250萬英畝一英尺。這是個什么概念?
換個說法,這么大的水量足夠讓整個紐約浸泡在11英尺深的大水里,當腦海中有這個畫面感時,對數字的理解會更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