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品牌要想講故事成本不菲,要買版面、要買時間段,也不是想講就能講;ヂ摼W時代,處處都是媒體,如果愿意,品牌還可以擁有一塊“自留地”——自媒體。微博、微信、淘寶頁面、APP……都可以用來講故事,所以,還等什么?
永不過期
時間限制被打破,在報紙上發布的廣告,今天看完明天扔掉,一個月左右可能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但是,一張放在互聯網上的童年照,到你滿頭白發的時候也不會變成發黃的老照片。這個時間上的優勢,可以讓品牌一步步在網上構建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故事承前啟后,而且故事越積越多,最后累積起來的厚度就是一種內容資產,這些資產可以換來品牌曝光、信任度和忠誠度。
無孔不入
在傳統媒體時代,你可以選擇避開廣告,電視可以調臺,雜志可以翻頁。而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大面積襲來后,有沒有無處可逃?廣告總是會不請自來。多屏互動,碎片化觸媒,這些都給講故事提供了太多可能性,你的故事還可以玩出花樣,如跨媒體敘事、跨屏互動等等。
想講就講
互聯網釋放了長尾經濟,也就是草根的力量,每個企業也應該是一個自媒體,通過輸出有價值內容,提供幫助,獲得好感和信任,生意自然就來了。所以,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一個為自己的企業講故事最便利的時代,而且是不得不講的時代。
社交需求
在Facebook看來,社交平臺上的廣告不再是“廣告”,而是“故事”。因為在關系鏈中存續的各類精準、互動、推薦、評論和轉發,將無時無刻地不伴隨著社交化的網民行為,在精準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傳統干澀的廣告已經被最低程度淡化,被故事化的營銷信息將自由穿梭在需要它們的互動社交用戶的信息紐帶中。用戶關系鏈的融合,網絡媒體的社會化重構,將激發出廣告主進行社會化營銷的熱情。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定制式廣告模式,通過“產生需求”而非“滿足需求”來引導用戶參與同廣告主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