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怎樣的比率感興趣,取決于身份角色,也取決于到底想知道什么。相關比率則表明某種發展趨勢。例如,公司過去五年的收入或者成本。而增長率是拿今天對比昨天的簡單比率。趨勢數據是將數字放入具體框架內討論。
保羅格雷厄姆做過一個典型計算。當快速增長的創業公司出現時,即使是創始人也會被震驚。如果一家公司每周的增長率是1%,那么其一年的增長率就是170%;
而如果每周增長率是5% ,那么一年的增長率就是1260%。如果這家公司每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并且每周保持1%的增長率,那么4年后它每月的收入是7900 美元,一個優秀程序員的工資都比這高。但如果一個創業公司每周增長率保持在5%,那么4年后它每月的收入將達到2500萬美元。
下降趨勢和增長趨勢同樣重要。以蘋果電腦為例。在1998年,蘋果公司在學校的個人電腦細分市場上是領導者,市場份額曾達到14.6%。當1999年蘋果的市場份額下降2個百分點,份額為12.5%時,喬布斯無比失望沮喪。除非了解該數據的殘酷,否則不會明白喬布斯當時為什么陷于沮喪。因為此時戴爾業績超過蘋果,以15.1%的占比處于市場領先地位。
單獨的每個數字毫無意義,放在一起就會顯露出某種真相。如果你發現下降趨勢讓你地位不保,就必須釆取措施扭轉不利。數字本身并沒有生命力,但數字對實實在在的人做的實實在在在的事做了評判。數字關乎市場權力,關乎市場信心,關乎趨勢判斷,關乎意義構建。
比如思考一下,當一項新技術沖擊市場的時候,會出現什么情況,不管是對電子產品還是對日用消費品。首先,一小部分人會嘗鮮。然后新事物就會質量更好,價格更便宜。愿意嘗鮮的那些人,因為愿意掏更多的錢,會讓還沒掏錢的人相信那是好東西。因此更多的人開始跟著嘗試。不久就引爆流行,成為標配。接著就會市場飽和,增長放緩。任何產品都符合這一消費周期模式。
然而,如果用S曲線來描述這一理念,很多人就很難準確把握。有的人畏懼數學,一看到曲線之類就會理解力短路。有的人喜歡數學,精通曲線背后的數學原理,卻難以將曲線和人類行為同步起來看。優秀管理者則能充分利用數學,找到一個客觀而有力的立足點,并指向共同目標。
數據讓人看到數字背后的模型,好采取針對性行動。只要能夠把握模型背后的人類行為,背后的數學就并不神秘。困難的并不是數學本身,無論是誤差率還是投資回報率,都容易快速學習掌握。但比如說為什么負債比率如此重要?因為這說明償付債權人債務的能力。債務越多,現金流斷裂的風險就越大。判斷這些數字的意義。需要在更長的時間度量中去實踐和理解,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解讀數字,首先需要有豐富的經驗,事先制定好一套規范或預期。有經驗的人,才有對相關度的敏感性,并能從恰當的角度去解讀。就像普通人都知道如何理解體重的增減一樣。同樣,有經驗的人,才能有足夠嗅覺去深入數據,才能抓住關鍵數據的蛛絲馬跡,從而全面理解故事在怎樣展開。
案例:
洋河的市場化思維和市場化行動力,在中國白酒企業中首屈一指。洋河從“藍色風暴”開始,就是中國酒界的創新發動機,這也讓它成為一個快速增長的大企業。
從2003年開始,洋河以高于行業平均發展速度的40%—50%的水平一路飛奔,成功開啟了“茅五洋”時代。2013年11月15日,洋河正式推出洋河1號移動APP,開始O2O實踐。2014年雙11期間,洋河作為廠商,在天貓旗艦店銷售912萬元,全網銷售3000萬元。
作為一家近七百億市值的白酒企業,洋河開始嘗試“輕資產、大數據、平臺化、移動互聯”的轉型升級模式。
2013年9月,洋河董事長張雨柏偶然看到一組電商銷售的數據,增速遠高于傳統渠道的增速,于是開始深入重視和研究互聯網。洋河的“平臺化戰略”首先是“酒業平臺化”,要從一家“賣白酒”的公司轉型為“賣酒”的公司,營銷隊伍要從“會賣洋”轉型為“會賣更多酒”。
洋河的預期突破點是“進口葡萄酒”項目。張雨柏認為,這里面的機會是:“巨大的市場空間、進口酒顛覆性突破國產品牌格局、進口酒有產品無品牌現狀、進口酒落后的營銷方式”。
一個快速增長的公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大多數人想要的,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覆蓋所有的這些人并為他們服務。洋河新的突破口項目,結合洋河新的銷售模式,看上去符合這兩個條件。真正的問題在于當前的銷售數字并不重要,而全面啟動后的增速則很重要,其斜率決定了最終能夠占領的市場規模。洋河在新的業務突破口上能否實現S曲線,將會對下一個五年的中國酒業格局形成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