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思考過朋友在社交媒體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他們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很多方面,有意思的是,我們卻絲毫沒有察覺……
為什么你要去看那些微博上的更新狀態?為什么你要去查看社交媒體上的一些產品廣告?
我們在網上的一系列動作,其實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動力”在驅使著我們。朋友和家庭的因素影響著我們在網絡上的言行舉止,包括我們點擊閱讀、分享還有點贊的內容。
針對社交媒體中朋友對我們的影響,研究人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過觀察我們與朋友的互動與回復,我們在網絡上花的時間還有買東西的決定得到了一些結論。這些結論對于營銷人員來說也極具吸引力,因為了解這些也能夠對他們的營銷戰略有益處。
你能夠將這些結論用到你的社交媒體營銷中嗎?如果不知道該怎么辦,不妨接著往下看,來看看研究人員發現的結論再思考下你該如何把這些結論在你的營銷戰略中使用。
社交媒體中不成文的友誼規則
真實世界的友誼規則和社交網絡中的友誼規則一樣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Erin Bryant和Jennifer Marmo為了尋求答案對Facebook上朋友的友誼進行了研究。2012年,他們對六組大學生還有青少年進行了測試,讓他們進行頭腦風暴來想出關于社交媒體友誼的一些規則。
他們一共想出了36條規則。而這些規則都經過了另外600名Facebook的用戶(年齡在18-52歲之間)的評估,下面就是他們認可的36條規則中的13條。
1.當我上傳與他/她相關的照片時,我期待能夠得到這個人的回復。
2.我絕不能夠在Facebook上說他/她的壞話。
3.我應該考慮到我發的狀態是否會對我與他/她的關系產生消極影響。
4.如果我上傳了一些內容但是被他/她刪掉了,那么我就不應該重新發布。
5.我應該通過Facebook之外的途徑和他/她交流。
6.我應當積極的向他/她展示我自己但是不會是完全坦誠。
7.我絕不能夠因為和他/她在Facebook上的交流影響我工作的完成。
8.我絕不能夠在Facebook上傳播一些關于他/她的某些信息,而他/她之后會因為這些信息和我發生爭吵。
9.在Facebook和他/她交流時,我要注意使用常識。
10.我應當考慮我發的狀態或者上傳的照片會不會影響他/她的職業生涯。
11.在他/她過生日的時候,我應當用除了Facebook以外的方式祝他/她生日快樂。
12.當我在Facebook上傳他/她的照片時,我應當保護他/她照片的隱私。
13.我不應該細究他/她使用Facebook的動機。
這個評價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因素,那就是研究人員會詢問參加者們來判斷這些規則是否適合自己的各類朋友,包括親密好友、普通朋友或者泛泛之交。而對于親密朋友和泛泛之交的不同對待,這就又引發了另外一個反直覺認知的研究。
Bryant在采訪中表示:“關于維系人際關系,Facebook的用戶還給出了一些規則,比如說‘生日快樂’對于平日里泛泛之交的人而言是一句最重要的話,但是這句話對于親密朋友而言就是最不重要的一句話了。很有可能Facebook只是所有親密朋友關系中聯系的一小部分,但是對于泛泛之交來說,Facebook確是用戶和他們聯系的所有方式。“
這對營銷者而言意味著什么?
從這份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互惠的重要性。第一條規則就表明了大家都希望他們貼在Facebook上的內容能夠得到回復。而從社交媒體營銷的角度而言,這一點就意味著營銷人員應當回復他們收到的評論并且積極更新下一次狀態。
除此之外,對于親密朋友、一般朋友與泛泛之交差別對待的研究同樣能夠對營銷人員產生影響。下面就是研究中關于朋友種類的定義:
親密朋友:學生中,他們認為他/她是他們最好的朋友。
普通朋友:他們會在現實生活中跟他/她偶爾相約出去玩耍但是不認為他們的關系是親密的。
泛泛之交:他們是見過但卻不經常交流的人。
對于營銷者而言,主頁的粉絲通常很有可能被歸結于泛泛之交那一欄。研究表明對于這類人而言,維系人際關系的規則顯得非常重要——比如說對于某用戶發生的重大事件表示感興趣,回復別人的更新或者評論,分享一些體面、積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