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后面都有一個簡單到人人可理解的商業模式。同樣,每個成功的企業后面,都有一個在那個時代具有 “革命意義”的商業模式。
大家都認為電商很新。其實,在19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講到一家別針廠革命性地采用了專業分工進行生產,在當時也是劃時代的商業模式。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也具有突破性的、振奮人心的新模式。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與現存的商業模式相比,是一種“更好的方法”。
它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可能更有好處,或者完全取代了舊有方法,也因而成為下一代企業家所需遵循的標準。今天,已經沒有人裝那么多現金,支票和信用卡也用得少了,通過手機客戶端的移動支付逐步升溫。
這里面所節省的成本并非嚴格是金融意義上的。因為預訂和支付上的靈活操作空間,對有效使用打車軟件的出租車司機來說,空駛率幾乎無一例外地降低了。對合理使用網上促銷的酒店來說,空房率也降低了。
但是,創造一種新商業模式,不等于從頭到尾寫一個新故事。一定意義上,所有的新故事,其實都是對舊故事的調整與變化,都是對普遍主題的再創作。
創新的實質是翻新。
同樣,新的商業模式,將反映價值鏈的一系列變化。一部分包括生產活動,比如設計、購買原料、制造和基本物流;另一部分包括銷售活動,比如尋找消費者、達成交易、商品配送和售后服務。
正如一個好故事一樣,每個商業模式的細節都應該獨一無二。但同時,任何商業模式都有一個基本主題,那就是關乎生產和銷售兩大活動。情節可能從設計一種新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求開始。或通過過程的創新,包括了更好的生產、銷售、配送、服務。
但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幾乎總是對現有價值鏈的一種調整,即將事情做得更好,而其中包含了獨特理念和獨特方法。
案例:
星巴克咖啡的故事,從聞香開始。
先看看星巴克做推廣的話術:
“舉起杯子,湊近鼻子,深吸一口氣,這是口嘗咖啡的第一步,叫作聞香。”
“我們的舌頭只能分辨五味,但是鼻子卻能分辨數千種味道,所以聞香是了解咖啡特性的重要步驟。想像一下,它和哪種味道相似?”
“接下來,我們來啜飲。注意,不是喝,而是重重地把咖啡吸進嘴里。”
“這是品咖啡的標準動作,能讓咖啡均勻地散布在舌面。”
“第三步是感覺。舌尖、舌的兩側是否感受到了?舌尖掌管甜味,舌側掌管酸味、咸味;舌后根掌管苦味。”
“這款意大利深度烘焙咖啡配合著巧克力蛋糕一起品嘗味道是最佳的,可以收攏咖啡的余香,當然最后一步是分享感受。”
讓普通人發現品評咖啡還有那么多學問,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決定,將葡萄酒的品鑒方式運用到咖啡中。用葡萄酒的手法講述咖啡的故事,這個戰略稱為“地理即風味”。
在飲料行業,產品的同質化是一件普遍的事。而葡萄酒行業已經形成一套標準的規程,產地、釀造過程、歷史、風味,甚至與怎樣的食物搭配都決定著品牌的內涵,乃至于價格,哪怕是相鄰的葡萄酒莊園,這些故事的元素不同,價格也不同。
顧客身處咖啡店,需要向店員描述喜愛的咖啡口味,是清爽的酸味,還是溫和,抑或是微妙的堅果味道?其實大多數顧客都不太清楚。
2005年,星巴克決定用咖啡包裝來指導消費者區分咖啡之間的細微差別,幫助他們發現喜愛的口味。此后,星巴克又在“地理即風味”的基礎上加以調整。西雅圖的烘焙專家用八個月來嘗試新配方,推出了一種輕度烘焙的綜合咖啡,從而形成深度、中度和輕度的立體分層。星巴克給予三種烘焙深度不同的色系,以此作為口味傳達的第一要素。如同不同酒精含量的酒類飲品擁有不同的消費人群,星巴克的這一包裝方法幫助顧客開啟了一條更為簡單的口味識別路徑。從酒類到咖啡,星巴克用老黃歷講出來了自己的新故事。
故事通常一些來源于生活的見聞和想法開始。當然,故事里要包含事實,再用合理的邏輯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