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謀位占位
不管你專心生產,還是介入零售;無論你專業化,還是多元化,都必須考慮清楚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行業結構——就是你處于什么位置上。
單品階段就得做單品階段的事,品類組合階段就得做品類組合階段的事,服務增值階段就得做服務增值階段的事,品牌風格化階段就得做品牌升級的事……很多營銷的動作,你做晚了,就有可能輸;但你做早了,也有可能虧。
2003年之后,曾經那么紅火的舒蕾消沉了,你說它做晚了什么?那一年開始,經濟火熱增長,幾乎所有人的收入都在增加(至少是貨幣層面的增加),對手寶潔等也在加強新品研發(光飄柔就推出了一大堆細分定位)、加強品牌推廣,飄柔實際上在“位”字上落后了。你總不能老讓經銷商在你的老形象上去賺那幾個錢吧?
而且2003年之后,大連鎖勢力更大,費用更高,家樂福跟蒙牛、炒貨協會無數供應商干架,以往的低價品利潤還能支撐分銷,但新時期來了怎么還受得了?
行,你可以往深度市場去找空間,但對于成本結構控制靈活的日化品來說,人家對手2003年推出低價品,2007年開始“千村萬鄉工程”,2010年又來一個“3萬鄉鎮計劃”,你怎么辦?
國際大牌的代理制結構和高成本團隊,可能是個障礙,但是留給你的時間不多啊。
以往十年證明了,一切現有的“位”都是虛的,都是可能隨時改變的。倒是里斯和特勞特說得對:產品在顧客心智里的“位”看上去虛,其實最穩固。“農夫山泉,天然弱堿性水”,OK了,到今天城市里稍微懂點健康理念的人都挺它(過去十年它唯一的敵人是屈臣氏蘇打水,但后者相對太貴了、口味也特別,不是一個消費層級)。
這里你就看到“客”的重要性了。
客——客戶的心理貨架更重要
前面我說過,只講深度分銷不講動銷的人都是“耍流氓”;我們還發現一個問題:過去十年,在設計渠道模式時,不把“顧客”列入渠道鏈一環的人,最后5年都“受驚嚇”了。未來十年,這種驚嚇還會持續。
所有的渠道,所有的品牌,所有的戰略,都是為了顧客所設的。顧客的行為變了,渠道就得變!不是你想把渠道設成怎樣,而是顧客想怎么買你才設計成怎樣。這也是過去很多產品在終端不動銷的原因,也是“加權鋪貨率”日漸受到重視的原因。
德魯克講:看一個企業做得怎么樣,只要看它門前排的隊伍就行了。這話說得千真萬確而且亙古不變!
80年代張瑞敏去接手青島電冰箱總廠(海爾前身),很多人知道當時這個廠產品質量不好,團隊、管理都不行,但大都不知道他為什么敢接?
其實是當時張瑞敏經?吹疆數鼐用衽胖L隊到廠子里去買冰箱。“一個冰箱能幫一個家庭一天節省大約2個小時時間”,他知道:就算產品再不好,管理再混亂,但一個需求推動的新時代到了。
90年代朱江洪怎么敢為人先,去將主要生產力和渠道力放在比窗機貴的掛機上?是因為他看到先期黨政機關購買的空調已經把人們的需求培育完了,而家庭是休憩養身、恢復勞力的地方,怎么能容忍窗機的“嗡嗡”呢?
最近幾年,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趕超了耐克,而且庫存情況比多數競爭品牌都好,是因為它看明白了中國人還是把運動服當作休閑裝、潮裝來穿的,并且特別設置了一個低價的系列,來支持對中國2、3線市場的搶占——不是中國運動品牌專賣分銷體系做得不好,是它們在2、3線市場做慣了以往沒有國際大牌的環境,忘記了隨著網絡、手機的普及,各級消費者早被教育得對品牌內涵倍兒清楚了!
其實,面對這種品牌升級占位、核心客群爭奪的落后局面,中國企業還有它們的機會。因為我們畢竟是中國人,我們應該說最有貼近自己同胞顧客交流的能力。
唯一的要求是:你得回歸到“人”來對待顧客。
人——回歸我們價值的起點,也是終點
“我把顧客不當人嗎?笑話!”你會這樣質疑我。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把顧客當人還是不當人的區別。
正好是在十年以前,你知道王老吉涼茶的品牌定位和主推口號是什么嗎?
如果你聽到“健康家庭,永遠相伴”這句話,你會想到什么?
沒錯,它更像一個家庭醫藥箱,或者給家里隨時備一點用來救命救急的“安宮牛黃丸”和“云南白藥”。但是,它確實是十年前王老吉涼茶的主概念。
2003年,加多寶推出了預防上火的定位和“怕上火”的口號。我個人認為,“怕上火”這句話,就是真正改變了一個時代!
為什么這么說?
“健康家庭,永遠相伴”其實就是典型的不講人話,或者說不是講給每個人聽的話,這是一句典型的如某些官員和專家搖頭晃腦不知所云的“高空炮”,基本上只有在國企風格的策劃文件中才能看得到。那是一種高高在上、遠離實際的傳播方式,說白了,只是為了說而說這么一句。
而你仔細去品味“怕上火,喝……”這一句的感覺和內涵。它代表的意象是:加多寶完全把自己放在了與消費者平等的角度上,甚至以消費者最親切的家人、朋友、同事的角色,給消費者個人一句最關切的提醒:“哎,你怕上火?那趕緊喝……”這純粹是來自最平凡、最真實的日常生活的一句話語,就像家庭里最常見不過的一次對話。它絕對不僅僅是太好記憶了,它更是太容易在生活中碰見和復制了!
這就是以往十年營銷中,那些經典品牌案例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啟示:在這個世紀,中國民眾的自主、個性、平等意識越來越明顯,而且越接近今天,這種感覺越強烈——因為各種聊天工具、公共論壇、社交媒體和公民團體,都不斷強化著我們對信息的生動、自然、貼心、平實的要求?梢哉f,剛剛過去的這個十年,是消費者越來越懂得自由、越來越愛惜自己、越來越希望活出真實自我的十年——這潮流,不可逆!
也就是說,它要求我們用最生活、最放松的語言去和消費者溝通,而摒棄以往那種說教、灌輸、呆板、僵硬式的傳播方式。實在不會說,你就要通過圖片、視頻來與他們對話。
我們稱之為:回歸人性,說點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