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都有成長的邊界,有成長的天花板,領導者也是如此,都有自己曾經的輝煌,但,也是局限。
有的企業發展3-5年,第一次的天花板就會出現,你要如何突破?一個企業可以走多遠,取決于這個企業是否具有戰略的思維和能力,戰略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聚焦,更是一種破局。
陳春花老師一直在強調,戰略是在法律、規則保守和財務保守的前提下的選擇,換個角度說就是戰略要求不做違背法律和規則的事情,不做財務冒進的事情,這是戰略思維的首要選擇。如果你具備戰略思維的能力,就應該具備這樣的自我約束能力,進而你的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就強化了。
另外,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企業,十有八九產品是有問題的。對于一個企業是否成功,如果要找出一個最為關鍵性的問題,那首當其沖的一定是產品。
你必須賦予產品生命力,這是成功的內蘊。企業管理的最終內涵就是要保證恒定的質量,都是為了讓產品更好,這是站在更高維度對管理的要求。
很多企業總是說我的成本高,產品價格高,不好賣。其實,成本并不是產品的關鍵,產品的關鍵是:是否在為顧客創造價值。你要思考的是要為顧客創造什么價值?怎么創造這種價值?這是解決的根本。
如果你確定了公司的理念,你就要圍繞這樣的理念做深做透,最怕的就是把理念當做口號,做表面文章。
現實中,企業的資源常常被分散,而把為顧客創造價值放到了一邊,這恰恰是最不能原諒的錯誤。
葡萄酒這種商品很難像功能性那樣去體現價值,所以,更加要注重體現企業的理念。1926年成立的迪士尼,其成功并非是高科技的硬件,而是為顧客創造快樂的理念,并通過管理來穩定質量。在葡萄酒這種的確同質化現象很強的商品上,產品一定要更多地體現企業的理念,也更需要具有企業領袖的價值取向。這樣的產品才更具生命力。
你有做到嗎?
企業要去研究同行成功的產品,為什么張裕解百納能夠銷售4.6億瓶?為什么奔富的389如此暢銷?不要一棍子把別人打死,總是認為別人有個好爸爸,所以才成功。千萬不能有酸葡萄心理。
雖然夢想可以照亮現實,但真落到實際的時候,是極少數,而大多數產品都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多數時候,在產品開發的時候,我們設想了很多種“可能”和“假設”,一旦有進入市場,你就會發現,哦,不是消費者不需要,而是還有更好的。如果你王婆賣瓜是沒人理會的,天天講故事,總有講完的時候,于是,你的產品很快將被取代,你精心勾兌的“賣點”與“故事”也很快就會被忘記。
你剩下了什么?
于是,很多企業想著如何做“快品牌”?真有點像買彩票,這是一種“賭”,雖然人生也像是一場賭,但你的賭,成功的概率太小。所以,這些年,我們市場上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就像天上的流星,一閃而過。而最后,真正能夠堅持本質的人,真正知道怎樣做才是靠譜的人,才會走到最后。
對現階段市場競爭邏輯的思考
市場已進入普及時代,也是葡萄酒黃金發展期的開始。葡萄酒是盛世文化的產物,沒錢吃飯還喝啥葡萄酒?中國人骨子里缺乏葡萄酒基因,全是白酒基因。所以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葡萄酒的產業特性注定不是速生速長。當年白酒遇到的黃金十年,造就了現在很多企業的崛起。
這樣的時期,是最壞的好時代。大格局未形成,至少還要5年以上。市場表現出來的就是多雜亂。中產階層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導階層,消費需求是多元而易變的。
競爭從僵局中逐漸在走出來,消費升級給了葡萄酒一個非常好的時代背景機遇。這幾年是進口酒的井噴期,國產酒只能跟隨。這是國產酒這些年欠下的債,啥時在消費者心中取得了更多的信賴,才會迎來國產葡萄酒真正的春天。
白酒、啤酒早已過了普及階段。葡萄酒是從“高端”形象入市的。目前正是拐點期。主流消費酒種正在切換,例如在高檔消費場合,葡萄酒已經成為第一大酒種。
大眾化是未來最大銷量的環節,這是普及階段的特性。消費者想喝,喝不起,價格便宜,量就會上來。所以,普及階段主要是大眾價位為主。
品牌機遇是未來幾年必將會出現的,特別是進口葡萄酒,品牌化會越來越明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像法國等葡萄酒發達國家,很多人通過舌頭和鼻子就可以基本判斷酒質,所以越是發達葡萄酒國家,其實品牌集中度越是低一些。
中國消費者在未來琳瑯滿目的葡萄酒中,通過品牌選擇是最便捷的,也符合這個階段的規律,因為它是最節約成本的。品牌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由信賴帶來的省心;二是符號,是身份和價值觀的象征。這都很重要,因為葡萄酒是面子和里子都同等重要的商品。
未來,誰的粉絲數量大,誰的粉絲忠誠度高,誰的品牌地位就高。品牌“以人為本”在這個階段開始,是最真實的寫照。因此,互聯網時代,你賣的不是產品,是人,這是思維的轉變。
從消費行為角度看,企業自說自話的時代已經沒有市場了,一切傳播的目的是為了“認知”,通過認知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情感,通過互動的行為,增強彼此共識,這就是未來品牌的行走路徑。
何況,我們永遠都不要指望消費者都能成為專家,消費者也不想成為專家。我們天天開車,但我們并不想成為汽車修理專家;我們天天用電腦,我們也不想成為電腦修理專家?萍疾皇且匀藶楸荆且詰腥藶楸镜,便利很重要。
做品牌沒有銷量的支撐,是做起不來的,F在所謂互聯網的爆款產品都是短命鬼,速生速死。相反,要想長久發展,現階段還必須要有穩定的、長期可以輸出的渠道資源,要有比較高的消費者見面率,而且必須要能夠打造成戰略性大單品,沒有這個是發展不起來,更無法樹立江湖地位。
所以,我們可以用產品帶動品牌,用戰略大單品樹立企業的江湖地位,獲得基礎性的造血功能。
同時,還必須要把品牌打造成流行元素,我把它叫做現象級產品。特別是在局部市場,在某一個消費群體中。任何一種流行形式都必須有流行基因,這不是空穴來風的。
這些年中國葡萄酒難有出現“現象級品牌”。曾經在局部市場短暫的出現過,例如像2005年之前的華夏92、現在的張裕解百納、曾經在青島、臺州的華東干白、2015年之前的卡思黛樂以及現在的奔富等等。
凡是能夠成為現象級品牌的,都會成功。這也是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關鍵。
有些品牌在某個局部市場也曾經偶有現象級情況,但都大部分沒有真正做起來。這些小現象為何沒有成為“大現象”?一是產品品質的問題;二是產品的迭代沒做好;三是品牌的塑造落后了,包括傳播的方式等。
成為現象級產品可以獲得很多免費的傳播。像勁酒、茅臺、五糧液、江小白、洋河藍色經典等等。
營銷的本質不僅是滿足需求,更要制造需求。營銷的策略是要發現機會、解決沖突。很多時候,消費者的沖突是隱性的,甚至自己并不知道。因為消費者無法想象在馬車時代會有汽車。
現階段,市場依然是渠道在驅動品牌,特別是三四五線市場。只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只要控制好最多的渠道,只要敢于促銷推廣,依然是會有量的。
國外酒企在和中國酒商合作中是有沖突的,這些沖突一直都沒有很好的解決。小酒商沒資格談條件,做大挺難的。大酒商不甘于成為代理商。廠家是在養兒子,但經銷商卻在養豬。很多資本運作的企業在養女兒,做酒莊的只能是養寵物。這是根本性的矛盾。
很多進口酒知名企業其實都是廠商分離的。要么品牌不是自己的,不愿意做。要么就是品牌是自己的但沒有上游;要么就是占了點小股份,其實不解決心結。
為什么國外酒企在中國市場走來走去就會走到傳統上去,而且現階段也不敢發力?因為這個被經商控制的管道是他們所不能掌控的。而且,投放的品牌形象廣告不能很好的落地,更不能給經銷商現實地帶來銷量,所以酒商也無所謂。
但也有一些品牌是自己的,但也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重要原因在于三點:一是操作有問題,這個問題很復雜,但絕對是重要的原因;第二是沒有解決好和經銷商的關系;第三是根據地市場的“小盤”以及渠道建設有問題;
我經常說要構建“新型(大)酒商合作關系”,很多企業沒有處理好廠商關系,所以要重塑廠商關系。處理不好,市場就很難做起來,而且即便有前期的良好利益誘惑,也只不過是“短期的”,不穩定。
所以,國外品牌為什么要用“品牌+貿易”的方式呢?就是既要保品牌,又要銷量。
還有就是一點:誰教育了消費者,消費者就會相信誰。市場上培訓機構都是外國的,培訓師都是外國的,談的都是國外的標準,天天在教育消費者,消費者能不認為進口酒好嗎?
很多企業做品牌基本就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吹牛燒錢加套錢;第二種是低價競爭往死搞;第三種是模仿抄襲無底線。這已經是老問題了。
從廠家角度,什么是扁平化?本質上就是渠道利益最大化的問題。當渠道利益被蠶食之后,必須去尋求最大化利益,所以就要下沉,要么就用品牌獲得。但品牌不能承擔的時候,就要去掉某些環節。但是,難道越過經銷商都去直接搞終端嗎?顯然不可能,不符合中國市場現狀,經銷商不會消失,但要改變。
這要過幾年就會看出來了。所以,要給予經銷商十足的利益保證,但不要對經銷商抱著做品牌的幻想。
我們為酒商做什么了?這也是我們必須問自己的。廠家必須要干一件事,要用新思維新技術,推動渠道的革新。這個問題也是一個老問題,但大家做的都不好。
很多企業不是“航空母艦”,所以不需要艦長,而是需要一個能把握大局的領袖外,要有一個能解決廠商矛盾、能打陣地戰的“開坦克的總經理”。一上來就玩“豪華團隊”的企業,真的要悠著點。
在實際的營銷中,很多企業往往不缺乏精彩的戰略構想,卻往往缺乏有效執行戰略模式。而要執行,大多受制于員工隊伍的執行力。所以誰能在短時間構建有經驗的團隊,是非常關鍵的。為了解決這個執行力,你要用“英雄業務員”的模式,還是“培訓+學習”的提升模式?兩種都要結合。單純的“英雄模式”,短暫的業績提升會有,卻解決不了長久穩定;單純“培訓+學習”,速度太慢,而且很多東西也不是培養就能出來的。
當然,傳統的三種思維模式就是“經銷商思維、價格思維、渠道思維”將會隨著市場的推進,不斷向三種新思維模式轉變:“價值思維、共享思維和資本思維”,但這事的確要走一步再看。
葡萄酒市場的重大轉變
目前,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下這八個轉變:第一是行業從低要素競爭向系統性創新性競爭轉變;第二是價格從高毛利率到追求高品價比方向轉變;第三是產品從簡單的初級需求向特色化內涵化轉變;第四是品牌從企業品牌向消費品品牌方面轉變;第五是銷售從傳統的先銷后營向先營后銷轉變; 第六是管理從小個體大組織向小組織大個體方向轉變;第七是推廣傳播從大廣告向碎片式聚焦化方向轉變;第八是代理商從傳統多功能向細分市場職能的服務商轉變。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今天的所有模式沒有誰是最好的,大家都在嘗試,都在試錯。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的確定性。在這樣的新消費時代,消費是有些明確的特性的:第一是產品要好、價格要合理。什么是產品好?就是不僅質量要好,價格要合理,顏值還要高,還要有特點。第二是要有參與體驗感。和消費者之間最好有互動性,是“活”的產品,不是“死”的產品。第三是價值認同。例如你再告訴消費者我的畝產是300公斤,我們的酒莊每年只能生產10萬瓶酒。但消費者會說:和我有啥關系?那又怎樣呢?第四是情感認同。消費者不希望說教,我花錢買東西,還要你教我?你還要教育我?無需教育,而是喚醒,是共鳴。
在未來,消費者的圈層化、個性化是必然。新消費時代是基于新技術而來的。例如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但互聯網能解決效率的提高,卻解決不了生產關系的問題。雖然可以影響生產關系。所以,對于酒水企業,特別是葡萄酒這種商品,供應鏈的整體關系如何處理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渠道的多元演變中,商超、餐飲、團購、電商、煙酒行、連鎖專賣、新零售等等,都在不斷演變之中。新零售現在無需多想。有資本主導的連鎖專賣當然是有未來的,但是必然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但是,專賣店是打通上中下游的,如果不能提高單店的贏利能力,一味地用資本來圈錢做大產業規模,是很危險的。雖然是資本的需要,卻很可能會出現危機。單純依靠關系的團購,不僅做不久,也不穩定,需要轉化成依托社群關系的會員價值服務系統。而電商渠道也要走向真正的服務型孵化平臺。未來的渠道結構,基本就是三種:物流配送平臺、推廣平臺、管理平臺。
市場環境變化了,產品也極大地豐富。原有經銷商以產品為中心、以廠家為中心,承擔的責任多,功能多,甚至充當廠家的“資金池”,F在為了活下去或者活的更好,必須轉型以消費者為中心。新型經銷商是企業定位明確,鏈條短,效率高的經銷商。要從以往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細管理,從賣貨思維轉向價值提供,從供貨商角色轉向服務商角色。
總體來看,經銷商有四種轉變:第一是轉變成供應鏈服務;第二直接轉變成服務商;第三轉變成渠道商;第四轉變成物流配送商。
消費者內心的一系列感受都是你溝通的內容。多數的消費者行為都是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例如朋友的推薦、別人的評價、議論等等。因此,重點是我們如何去制造內容?然后去裂變、去擴散,而不是簡單地廣告轟炸。所有的交易型都將會轉向內容型。
文章太長沒人有耐心看完,所以就不寫了。但,不管怎么分析,其實核心就在于一個字:人。再壞的市場環境都會有企業成功,再好的市場環境也有企業倒閉。今天的企業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的。做得好的企業,不是因為有了10年發展規劃,甚至都不是因為有著非常清晰的戰略,更重要的是善于應變并能夠不斷進行快速的自我修復,我們也可稱之為“自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