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眼前這臺類似自動販賣機的大家伙沒有掉下一瓶可樂,而是直接下了一碗熱氣騰騰的臺灣牛肉面時,我的內心有點震驚。
這臺“牛肉面自動煮販賣機”的創始人之一彭思舟卻對這個場面司空見慣。在我興致勃勃地試吃時,他已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藏在這臺機器里的秘密:“我們將這些由中央廚房統一制作的食材通過冷鏈物流配送到機器內,儲存在機器內零下 18 攝氏度的環境中。付款后,機器開始自動運作,將冷凍食材瞬間升溫,只需要 1 分鐘就能吃到一碗熱氣騰騰的現煮牛肉面。”
如果可以,我真希望告訴自己的味蕾這碗面有多特殊,但事實是,假如剛才蒙上我的眼睛,不讓我知道這面是全自動煮出來,我也許根本嘗不出它的與眾不同。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初吸引我前往這座上海郊區的工廠一探究竟的,并不是這一碗拉面多美味,而是它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如此好奇,難道是中了互聯網思維的毒?
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由誰提出已不得而知,但是據說,是雷軍第一個把它發揚光大的。在 2012 年,雷軍幾乎在每一個公共場合都會提及互聯網思維。隨著小米影響力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個新的詞。就連《新聞聯播》都在 2013 年對此做了專題報道。
營銷這件事世代皆有,在過去雖沒有網絡,但是有口口相傳和媒體廣告的存在。
互聯網只是把舊工具的效果和能量以指數級別擴大了而已。
從來沒有人給予互聯網思維一個明確定義,但是時下的風尚卻是,如果你不為自己扣上互聯網思維的帽子,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創業。不論是手機還是電腦這些與互聯網相關的產業,還是一碗牛肉面或是一個煎餅,都紛紛被冠以互聯網思維的帽子。我家樓下的水果攤老板老梁建了一個微信群,他把微信群的二維碼打印在紙上并貼在西瓜上。顧客掃一掃西瓜上的二維碼進入微信群就可以收到新品水果的推送消息,還能憑群友身份享受折扣。
我想沒有人會將老梁的微信群當作互聯網思維,可見,并非與網絡沾上邊就有資格被稱為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不能顧名思義,那么,它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且看通過互聯網思維一個個都紅火起來的產品,從鼻祖小米手機,再到黃太吉煎餅、雕爺牛腩、海底撈,與其說它們是靠著互聯網思維被捧上神壇,倒不如說它們是靠產品和服務。總結起來,它們的共同點無非是突出了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成功產品都具備的那些品質:用戶至上、體驗為王、顛覆創新。而它們所謂互聯網思維中的“互聯網”更多指的是借網絡達到宣傳營銷的目的?墒菭I銷這件事世代皆有,在過去雖沒有網絡,但是有口口相傳和媒體廣告的存在。互聯網只是把舊工具的效果和能量以指數級別擴大了而已。
在創意噱頭和網絡營銷的包裝下,蕓蕓眾生就這么信奉起了一種看似“嶄新”的商業思路,實則卻是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了幾十年的商業理念:顧客就是上帝。脫離這個原則,再讓人嘆為觀止的創新或與互聯網走得再近都無法拯救一個用戶體驗不到位的產品。
“牛肉面自動煮販賣機”缺少的絕對不是噱頭,也不是和互聯網的融合。采用云技術分析哪一款面條最受歡迎、采用移動支付平臺,都讓這一碗面瞬間與互聯網成了血親。但還未投入市場的“牛肉面自動煮販賣機”具備了這些還不夠,說到底,它賣的還是面條而不是互聯網。
或許,僅僅依靠“牛肉面自動煮販賣機”這個名號就足以讓幾位創始人在一開始就嘗到甜頭?墒沁@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創新也有老去的一天,沒有人知道日后又會有什么神奇的方法制作一碗面條,可是不變的只有面條的品質。在這一點上,這支創業團隊做得不錯。創始人彭思舟介紹,面條販賣機使用的牛肉產自烏拉圭,湯頭都是添加各種中藥熬制而成,面條也是模擬手工搟制的口感。另外,除了牛肉面,販賣機還提供豚肉拉面、大排面和素交面。結合互聯網上的造勢,這家初創公司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用互聯網思維做餐飲的成功案例。事實上,在 10 月中下旬,這臺神奇的面條販賣機就將在上海與顧客們見面。屆時,將有 10 臺機器投入運營,其中,靜安寺附近至少設有 3 臺,每臺機器放滿原材料可以產出 100 碗不同風味的面條。
產品問世后自然不會是裸著被放上貨架,從看得見的包裝到高深莫測的營銷,無一不是為產品罩上了一層又一層的外衣。用互聯網思維包裝,說到底就是要玩得一手好營銷,要有好點子,要用好網絡平臺;ヂ摼W思維這詞火了好幾年,對它的爭議也是不斷。有人說它根本不存在,可是無數產品靠著它成功就不能指責它是皇帝的新裝;ヂ摼W思維真實存在,而究其實質,其實是一件華麗得可以當外衣穿的內衣。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互聯網思維是對原則性問題在網絡時代下的二次創造,實則換湯不換藥,那些依此成功的企業本質仍然是有賴客戶至上的理念,而這一理念應該是每一家企業亙古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