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推動行業加速發展
2000 年至今白酒歷史上經歷了三輪大周期:
第一輪周期(2003年-2007年),在經濟恢復拉動下,白酒行業增速提升明顯,從10%提升至20%以上;
第二輪周期(2009年到2012年),白酒行業收入增速繼續上臺階,從20%左右提升至40%左右,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以及政商務帶動;
第三輪周期(2015年末白酒行業迎來第三次拐點),逐步進入景氣新周期,行業增速由負增長到2017第一季度的20%左右增速。
不同于前兩輪景氣周期,本輪新周期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三點:
驅動因素一:核心驅動力由經濟大周期驅動變為以大眾消費的市場驅動。
由于政務消費比例大幅下降,白酒消費主體由過去政、商、大眾三駕馬車變為以大眾消費為主商務消費為輔的結構,因此其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大幅削弱,本輪行業周期波動或將拉長。據麥肯錫2016年全球消費者信心調查數據顯示,酒類消費中選擇消費升級的群體占比為36%,僅次于化妝品消費,高于各消費品類消費升級比例的平均值26.5%,是眾多消費品類中升級頗為明顯的一類。
驅動因素二:渠道經歷長達3年的消化進入補庫周期。
就價格而言,高端白酒一批價、次高端主流品牌零售價下降幅度分別平均達到43%、34%左右,另一方面上一輪價格大幅上漲過程中累積的巨大的渠道庫存也在3年內逐漸消化。因此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公司終端動銷好于公司報表,而隨著渠道庫存消化完成,當前終端動銷與公司報表開始匹配,而隨著價格上行渠道信心增強帶來補庫周期來臨,我們將看到報表數據好于終端動銷。
驅動因素三: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品牌分化現象明顯。
表現為高端好于大眾,龍頭好于次龍頭,上市公司好于非上市公司。以茅五國的高端酒為代表,其占高端白酒比重從2012年75%提升至95%。
區域型酒企的生存狀態
基于以上推動行業第三輪發展的三點驅動因素分析,名酒集團在塑造市場競爭力方面均以繼續提升品牌、聚焦產品線、下沉市場、加強渠道管控為首要的調整措施。從名酒集團的四項措施中不難看出,此輪競爭周期的特點不是共同繁榮,而是擠壓增長,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你死我亡。擠壓方式為大品牌擠壓小品牌,高價位擠壓低價位。中國95%以上的企業為區域型酒企,面對這樣的擠壓競爭環境,區域型酒企大都面臨以下三點共性問題:
名酒下沉,百元檔成生存最后防線
85-168元/瓶、500-1000元/箱目前是區域品牌與名酒交叉競爭最為激烈的價格帶。該價位產品的特點為能被全渠道操作,適用于在喜宴、一般性商務接待、節日消費及大眾禮品等使用。洋河、瀘州老窖、郎酒、劍南春等全國性二線品牌在該價位段都有戰略性產品的布局。
在百元檔價格帶名酒的強勢下沉對區域型品牌造成致命影響,原因有二:第一該價位是大眾好酒的最低價位,涵蓋了幾乎所有的用酒場景和人群,特別是如今高鐵及互聯網加速了區域間商務活動的往來,地產酒在商務接待中消費的特殊性已經不再明顯,所以區域型品牌丟掉百元檔就相當于丟掉了好酒的消費定位。第二該價位的盈利性與規模性較好,面對來勢洶洶的名酒、上市公司,在市場端用于營銷活動避免不了的資源消耗戰是最直接的表現,所以說對于區域型品牌來說,丟掉百元檔就相當于丟掉了利潤的主要來源,更丟掉了市場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