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很多行業帶來了價值鏈的重構,在提升商業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體驗的同時,產業鏈各環節所涉及到的人力資源的匹配,重構亦必將伴隨發生。而歷來在企業職能中相對較為重要的銷售團隊,接下來所受重整的沖擊將會令人瞠目結舌,甚至并非是嚇唬人地說:銷售人員大規模的失業潮即將來臨!
看到上述引言,估計相信的人不會多。
多年來,在營銷領域,大家所能看到的,是二批商的一步步被壓縮,甚至即將完全被滅掉。
廠家業務人員在給代理商經銷商訓話時,也多是指導或“逼迫”經銷商直接去做終端,即各行各業已實現的渠道扁平化。
但銷售業務員們萬萬不會想到,“互聯網+”的商業生態下,接下來要面臨被壓縮甚至要被下崗的,卻有可能就要輪到自己這行了。
因為商業生態在變,沒有什么不會被改變。
而這一改變,就發端于與經銷商有關的“互聯網+”!
而如此的經銷商“互聯網+”,將有三種形式的呈現,并分別會以不同的沖擊,促使廠家削減對業務人員的預算與編制。
第一種模式,是“互聯網+”形式的招商平臺
這一種模式,將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手段,前期以傭金激勵機制,吸引廣大銷售人員進入平臺來私下兼職,并通過這些海量的銷售人員,拉他們認識的經銷商成為平臺會員。這一步實現后,更多廠家就會被吸引來平臺上進行招商發布,并以傭金的方式激勵銷售人員們給他們推薦各地的經銷商。
這個有些類似打車軟件Ubber,通過一個軟件平臺,可實現兼職銷售人員、經銷商、廠家的資源鏈接。銷售人員和經銷商的分布都是碎片化的,而廠家的招商目標區域、對經銷商的資格要求是相對定向的,廠家施以具激勵性的招商成功獎勵,這個鏈接的邏輯就成立了。
這個平臺模式對四方有利:銷售人員可以通過幫發布招商的廠家推薦經銷商而提取介紹費;廠家不用自己養龐大的業務團隊而能開發出客戶;經銷商不用參加各種展銷會而能了解到更多的品牌和產品;平臺商獲取海量數據價值、頁面廣告收入、“互聯網+”企業的估值等收益。
話又說過來,利益都是動態的。大家可以邏輯推理一下,這四方代表的陣營到底哪一方的利益會將被隱性地收窄?
我所能看到的,就是銷售人員。第一,這類的互聯網招商平臺起來后,廠家對用于開發客戶的銷售業務人員的需求,會大幅度下降;第二,足夠多的經銷商吸納成為平臺會員后,互相感興趣的經銷商與廠家便可直接地建立互動與聯系,如此,對銷售人員的中介依賴度會逐步降低。這兩種因素,都會導致廠家對銷售人員數量配置的削減,甚至是大幅度的壓縮。
第二種模式,基于集中式倉儲物流的“互聯網+”分銷平臺
這種平臺,是實力物流商采用現代化的集中式倉儲和共同配送手段,配備B2B的電商分銷平臺,以O2O模式服務所有代理商對終端的訂貨和配送。我在經銷商的“互聯網+”課程中常講的煙臺萬商購就是這種模式。
萬商購,以集中倉儲和共同配送,可以幫代理商節省接近60%左右的倉儲物流費用,吸引費用高企困擾的代理商們退掉自己租的倉庫、購買的車輛、配備的裝卸員工,把貨直接由廠家發到集中倉,同時讓自己的終端客戶到萬商購的B2B網絡平臺上自主下單訂貨,而不再需要大量的業務人員跑單,只需保留部分新終端開發業務員、新品推廣人員與終端動銷維護人員即可。因為所有的新開發客戶,都進入了萬商購的云平臺,業務員辭職而丟失客戶的事情將不會再發生。
這種的模式的未來延伸,會變成有實力的廠家直接把貨發到這類的集中倉,相當于把自己的成品倉前移了,由終端直接線上訂貨,而不再需要大量的業務員跑單了,只需要配備終端動銷維護和市場推廣人員就可以了。
這話,肯定會有人認為不可能。其實,我這一點都不是嚇唬,某知名品牌就已經在如此行動了,另外幾家大品牌也在研究嘗試,只是出于商業秘密保護,我不方便講是哪幾個品牌罷了。其中一個知名品牌對煙臺萬商購模式進行了精心的調研,認為這趨勢難違背,已經在給萬商購配套的益商物流租了專用倉位,在煙臺市區順暢地按新模式展開業務了。
第三種模式,經銷商基于“互聯網+”組建的省區化經銷商聯盟平臺
以前,同省區的經銷商能互相認識的不算太多,但互聯網的生態下,省區經銷商微信群組建,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同省區經銷商之間的互動交流多了起來,粘性逐漸增強,這個時候就會有多種的合作方式產生出來。
第一種方式,是聯手經銷的買手制,以擁有的經銷網絡資源和規模優勢,獲取廠家更多的優惠政策,不用廠家投入過多的甚至不用銷售業務人員,一個區甚至一個省就可以迅速地落地鋪貨了,而像上面的案例一樣,廠家的精力就放到終端動銷的功夫上去即可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廠家尋找這類的經銷商聯盟組織,以最小的人員投入而實現最快速的市場布建與鋪貨落地。
第二種方式,就是這種省區的經銷商聯盟,可以組織專業的產品經銷篩選顧問組,憑多年的品牌和品類經銷經驗,幫聯盟內和聯盟外的經銷商篩選值得經銷的品牌和產品,幫助經銷商朋友的生意順利開展。
就第三種模式,估計質疑的會更多。第一,一個地區甚至一個省的經銷商聯盟有建立起來的可能性嗎?經銷商單打獨斗慣了,有十幾個人甚至二十幾個人聯手合作起來的可能嗎?就算嘴巴上或心里有想合作的可能,但能找到相對緊密的合作方式嗎?就算能破天荒地幾十個經銷商緊密地聯手合作起來了,他們會有專業化的運營機制保障嗎?
這些,以前確是難有可能,那些名存實亡的經銷商商會、經銷商聯誼會就都是例子。但,商業生態變了,“互聯網思維”下的平等、鏈接、分享概念,中國的經銷商們其實并未欠缺這方面的商業敏感,并且“鏈接創造價值”的認知,也已經促使他們在積極地行動了。
據我所知,中國第一個這樣的經銷商實體聯盟組織,已經在河南省的近30名經銷商之間誕生了。信息甫一透露,就已有產品招商企業和投資基金找上門來,并且臨近省的經銷商們也已在羨慕中摩拳擦掌了。
所以,再次回到開篇的那句話,商業生態變了,產業鏈在被重構,匹配的資源也在被重構,而相應的認知也會被重構,就算你認知沒改變,但并不意味著商業運行的狀態沒在改變中,而“銷售業務人員即將面臨大規模的失業潮”,即是值得琢磨的認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