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提出過一個現象,中國的很多新生事物的推廣,要經歷兩輪“瘋狂”,然后回歸正常。兩輪“瘋狂”,實際上是新事物普及的過程,因為“瘋狂”,更多的人接受了新生事物。“瘋狂”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泡沫,因此,在兩輪“瘋狂”中間有一個巨大的低谷,擠掉了泡沫,一些先驅因此變為先烈。
互聯網在普及過程中,2000年前后經歷了一輪“瘋狂”,那個時代,海爾的張瑞敏曾說過:“五年后,所有的企業都是互聯網企業。”言猶在耳,互聯網就進入了“冬天”,一批互聯網先烈倒下了;ヂ摼W的第二輪“瘋狂”是以電商的突飛猛進的方式進行的,典型標志是淘寶、京東、小米。因為這些企業的過分成功,以至于有人認為“瘋狂”的狀態就是常態,這是極大的誤解。
現在,互聯網要進入常態化了。
電商是創新,不是革命
世界上曾經有五次零售革命,每一次零售革命,人們都曾經以為傳統零售業會死掉。其實,五次零售革命應該稱為五次創新。因為最終結局卻是多業共存,連最原始的雜貨店還廣泛存在。
公眾對待新生事物,初期往往是低估的。當某些人取得標志性成功時,會引起公眾恐慌,引起高估,甚至引發“瘋狂”。電商目前就處于這種狀態。這是公眾對待新生事物的慣例化反應。這樣的事不乏先例。電視出現時,人們以為廣播和電影將面臨滅頂之災,現在看來他們是共存的,不是相互否定關系。
互聯網給了公眾一個傳遞信息的方式、一種體驗方式、一種新的交易方式。這是對傳統方式的補充而不是否定,是零售業的創新而不是革命。從傳遞信息來看,互聯網確實有優勢。因此,傳統出版業受到的沖擊比較大,但傳統出版業并不會因此消失。
作為一種體驗方式,網上體驗并不比線下體驗更有優勢,網上互動也并不比面對面的互動更好。體驗了網上互動初期的新鮮后,消費者還是會逐步回歸多元化的體驗方式,因為線下體驗比網上體驗更豐富多彩,F在的O2O,就是既貪圖線上的便宜(線上下單),又貪圖線下的體驗(線下看貨、體驗)。電商建實體店,實體店進軍電商,未來都是常態。
作為一種交易方式,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付費,都不是消費者特別關注的,實體店也是可以采取電子交易方式的。
我講這些并不是要否定電商,而是要否定“電商要取代傳統商業的觀點”。
電商,不過是給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新選擇,目前還處于上升狀態,但達到一定階段后,將會進入一種均衡狀態。未來,人們或許會把電商稱為“第六次零售革命”。其實,電商只是商業的一個新模式,其實質是創新而非革命。
電商“瘋狂”源于低價
中國互聯網的瘋狂,利益于免費和低價。但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它不是常態。隨著電商成本的提高,會逐步回歸常態。
易趣和淘寶幾乎是同時做電商,易趣的起步還早一點,實力更強一點。但是,淘寶因為初期堅持免費政策,所以快速崛起。
互聯網企業能夠免費,是因為“風投”的參與。“風投”給了那些現在虧損但有未來的企業一個時間窗口,迅速積累客源。比如,京東巨虧卻能夠上市并受追捧,這是傳統商業所不具備的。
那些淘品牌的崛起,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確實做得不錯,更有淘寶流量引導的結果,淘寶刻意引導流量,扶持了一批淘品牌。然后,以這些淘品牌為號召,吸引更多的企業。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早期的電商(現在的淘寶C店)之所以低價,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個體店,成本較低,并且很多貨品是尾貨、仿品。淘寶之所以受屌絲歡迎,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價格的敏感者。
后期淘寶之所以低價,一個原因是淘寶成為部分企業甩尾貨的地方,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后期進入者把電商作為一個戰略性投入,不計代價做電商的結果。這兩種形態的低價都是不可持續的。
美國的電商就沒有價格優勢,也是以平臺電商為主。正因為如此,美國電商沒有大起大落,發展比較穩定。
電商會越來越貴
電商的低價是不可持續的。現在看來,電商有可能比線下更貴。
實體店的問題是房租越來越貴,電商最大的問題是流量越來越貴。
電商的銷售,流量是關鍵。流量的產生,只有三種方式:第一,靠平臺引導;第二,靠付費購買流量;第三,靠鎖定顧客,自身產生流量。
平臺引導產生流量,淘寶初期這樣做過,現在這樣做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除非是新的戰略性客戶。當然,平臺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對其他品牌是不公平的。
購買流量,垂直電商靠打廣告,平臺電商靠競價。購買流量的價格越來越貴,有超過傳統電商房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