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1、通路精耕,精耕細作,深度分銷……在當前已經是很多的企業營銷系統的代名詞了。但是,“精耕”了就能“細作”嗎?
2、精耕,到永遠嗎?渠道,要繼續弱化嗎?定單,必須是企業來全部拿嗎?
3、執行力是企業管理的基本保障系統,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執行力呢?
4、客情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對于企業管理而言是軟指標。在企業營銷系統考核中,銷量,費用,鋪貨率,生動化陳列等指標都可以具體量化考核。但是對于客情這樣的“軟”指標,企業往往是手足無措。如何對“客情管理”進行系統的解決呢?
當前,絕大多數快銷品企業導入了深度分銷,在實施通路精耕的快銷品企業,面對幾萬,幾十萬的終端 ,成百上千的業代,企業背負著高昂的“精耕”成本。線路拜訪是通路精耕的基礎,但是線路拜訪中“耕而不精”的現象卻經常出現,很多人會認為是企業考核系統出了問題,也就是說執行力上有麻煩。雖然,加強執行力對于解決線路拜訪中的“耕而不精”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執行力必須是建立在明確“行軍路線”基礎上的,路線不明的執行力會出現“一將無能,累死全軍”的慘劇,執行力打造的前提是“知道怎么執行”。此外,單純的從加強考核入手過分的強調執行力,就象地主“皮鞭”下的執行力,結果會是消極怠工,甚至會是“武裝起義”,或者“打土豪,分田地”。
本篇就破解“耕而不精”問題做系統描述:
在實際市場運作中,以開發市場為例,企業在進入市場時,大多采用以下方式:
1:強勢品牌一般采用配合公司的空中支持(廣告),利用通路力量集中鋪貨。在迅速提高鋪貨率后,派駐線路人員進行鞏固拜訪。
2:弱勢品牌在沒有廣告支持的情況下,一般采用派駐線路人員,依靠通路支持的基礎上,做滲透式拜訪。
于是,終端拜訪就成了業代的每天必修的功課。但是在實際終端拜訪中,雖然有早會,表單作業,指標檢核,業績考核等管理手段,一些業代面對每天線路手冊上的幾十家店,往往在出發之前就處于茫然狀態。不知道今天拜訪的主題與目的,很多業代為了完成本日的拜訪,例行執行,甚至應付,造假,如同失去動力傳送的驅動軸,在不產生任何功能的進行“滑輪”運轉----“耕而不精”!“
尤其是在“滲透市場中”,面對一個新開發的市場,“耕而不精”的現象更容易發生,主要表現在:
1:效率不高。一個區域中上百家的空白終端,業代在拜訪中會不斷受到“閉門羹”打擊,四處碰壁,幾乎是無處下手,業代雖然知道自己的考核壓力越來越重,但是面對轄區內市場,茫然不知所措的現象也會時有發生。
2:膩煩心理。由于在拜訪中,一般是一周為一個拜訪周期,業代要長時間重復面對固定的終端客戶,拜訪動作要長期重復的枯燥執行,理貨,陳列,張貼,談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業代在沒有激情的應付工作,例行執行.時間長了,不僅自己的業績不能得到快速提升,拜訪積極性和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3:貓捉老鼠.在日常工作中,業代為應付檢查,完成工作,對于主管的檢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捉迷藏”“反偵探”本領,甚至造假表,假單,虛報數字等。
4:虛假繁榮。在一些分支機構,早會嚴格,口號響亮,表單整齊,數據漂亮……從表面上看,好象是管理嚴格,執行力到位.主管對于上級指示信誓旦旦,應付總部稽核胸有成竹。但是深入一線后,會發現竟品猖獗,造假成風,甚至連鋪貨率都是假的.“政績工程”傾向明顯。
5:費用失控.對于實現通路精耕的企業,一般都采用“促銷分離”的手段,終端促銷一般來說都有企業執行。在一些分支機構費用年年投入,市場卻年年不見效益,始終不能占據當區領導品牌的位置,受制與對手。
6:孤軍深入。分支機構與經銷商配合不力,執行促銷活動時得不到經銷商的全力支持。促銷過后,客訴成堆,不是促銷不能及時兌付,就是配送不到位。企業與經銷商互相指責,矛盾逐步升級,時間久了,企業不得不去面對新的對手—經銷商!
7:主勞臣逸。廠家對于渠道精耕細作的過程中,逐步削弱了經銷商的功能,經銷商逐步轉為“配送商”,對定單過分依賴,廠家開始陷入“定單”泥潭而無法自拔。
“耕而不精”的時間長了,隨著業績的滑落,不僅業代會厭煩拜訪,逐步跳槽流失,企業也可能“歸罪”與業代自身素質,于是,基層人員開始“走馬燈”,企業只能“拆東墻補西墻”,煩惱不已!
近期,在實際中接觸到一個案例,一個導入了深度分銷系統酒類企業,在局部市場成長中遇到了上述“麻煩”:
1、在滲透拜訪中,企業的一些成長市場上存在的“耕而不精,只開花不結果”(企業老總語)的問題。
2、企業在強化檢核,提高執行力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加大了獎罰力度,但是整體效果不明顯。
3、出現了大量的人員調槽流失,包括企業重點培訓的一些業務骨干。
4、個別區域經銷商開始減少自己的業務員數量,僅僅保留送貨人員,幾乎完全依賴企業定單。
雖然,在日常管理中,該公司駐地機構就鋪貨率等數據做了細致分解和考核,但是,很多是在于數據上的獎罰,對于業務指導或終端政策跟進上卻做的很少,“精耕”卻不能“細作”。很多業代在經過多個周期的拜訪后,出現了一些“客情錯位或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
1 與業代協同拜訪時,發現業代與個別空白店人員的關系相處很好,能互相開玩笑,甚至用“別名”打招呼
2 通過檢核會發現:在一些終端,雖然吧臺等人員認識線路業代,但是酒店老板卻叫不出業代的名字,甚至連特征都描述不上來,更有很多空白店的老板不知道本品的價格,促銷,要貨渠道等。
3 業代在拜訪空白店時,在進店之前就不知道拜訪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完成拜訪而拜訪。甚至出現在門口停留一下,或轉一圈就走的“一分鐘拜訪”。
4 業代對終端客訴程序和經銷商配送標準不熟悉,出現“客訴”和“配送”不到位情況時,不知如何處理。
5 線路表單并未明確單店重點拜訪對象。
同時在分支機構日常市場管理中,也出現了幾個問題:
1 沒有基本的渠道規劃概念,僅僅強調“開店數”或“鋪貨率”,致使新品推廣時,大多集中在一些中小餐飲或微超,鋪貨目標的掌握全靠業代個人能力和素質。
2 促銷上采用全通路平行推進,餐飲和流通政策基本相同。
在這些業代的線路中,鋪貨率有的長時間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有的一些“碉堡”店已經經過數十次拜訪,依然不能攻克。有的線路數據明顯好于其他區域。整體表現不平均,“能人現象”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