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贏商網針對12類業態品牌的調研報告顯示,有近半的大型商超在2015年里均有關店止損的計劃。對于團購渠道崩盤,重新重視起商超渠道來的白酒業界而言,這不啻于一道晴天霹靂。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化成了擺在白酒廠商面前的又一道考題。
調研結果顯示,在所有的調研樣本中,有8.3%的品牌業績呈現零或負增長狀態,主要來源于正餐、超市等業態,這與2014年超市品牌選擇性閉店、高端餐飲業績下滑而轉型現狀相吻合。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線上超市購物的比重加大,線下小而精的精品超市更受青睞,傳統大型綜合型超市如沃爾瑪、家樂福等均存在關店止損的行為。而餐飲方面也在深度調整,在中央八項規定落實的背景下,團體性消費減少,個性化消費增加,高端餐飲業績下滑,餐飲品牌開始收縮高端餐飲,開發副線向大眾餐飲進軍。
2015年,過半大型商超品牌均有關店計劃
據統計,在品牌店面調整方面,參與調研的品牌中有37.70%的品牌有關店計劃,主要集中在百貨、快餐和專業零售三類業態,在這三類業態中,各有超過五成占比的調研品牌在2015年將會有選擇性的關閉店鋪。
其實自2014年起,百貨業態的品牌便頻有關店之舉,進入2015年,這一現象仍在繼續。尤其是早期進入中國的外資百貨品牌,在近一年多關店數量較多。據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大型連鎖商超自2014年以來已經和明確將要關店的就有38家,其中,百盛百貨、瑪莎百貨各5家,伊藤洋華堂4家,其他的則包括王府井百貨、中都百貨、NOVO百貨、寶萊百貨、尚泰百貨等。
華東、華北成關店集中區
調研數據顯示,在關店地區的選擇上,各大品牌優先入駐且店鋪數量較多的華北和華東區域成為首選,占比為26.47%;其次的是東北和華南地區,占比為14.71%。除了商超百貨之外,奢侈品、正餐類品牌、快時尚和咖啡甜品品牌也多有退出。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西北和西南區域在政策紅利的背景下,卻成為各大品牌爭相入駐的選擇。
大型商超去哪兒了?
2015年,商超百貨也開始將目光投向縣級市場。這一方面是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能力日益增長,而消費渠道缺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相對于一、二線城市的高運營成本和電商、購物中心的沖擊,三、四線城市的沖擊較小,且開店成本較低。商超百貨們加強一、二線城市店鋪的轉型并下沉三、四線城市已經隱然成為趨勢,而這與白酒的下沉可謂是不謀而合。
近半數品牌線上收入不足總業績的5%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12.3萬億元,增長21.3%,其中網絡購物增長4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滲透率年度突破10%,成為推動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此次的12類業態調研的品牌中,64.4%的品牌已經開展了電商業務,主要業態包括輕奢、快時尚、快餐、百貨等。從商業品牌線上運營業績在總體銷售業績中的占比來看,近半數的品牌不足5%,由此可見,實體商業仍是各業態品牌的主要業績來源。
就白酒業而言,線上渠道的銷量同樣也不足以撐起一片天空,面對商超渠道萎縮的態勢,如何清醒、靈活的制定渠道策略將成為變革主題中的重要內容。
本文數據整理自贏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