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聯網+時代來了
第四節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 之三
三、互聯網+制造業,柔性化生產加速
互聯網大大削減了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加速了生產端與市場需求端的緊密連接,
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
C2B模式,即消費者驅動的商業模式。
C2B模式要求生產制造系統具備高度柔性化、個性化,以及快速響應市場等特性。
這與傳統B2C商業模式下的標準化、大批量、剛性緩慢的生產模式完全不同。
基于電子商務的生產方式是需求拉動型的生產,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得以迅捷地傳達給生產者和品牌商。
生產商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組織物料采購、生產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產方式由大批量、標準化的推動式生產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產轉變。
拉動式的生產并不一定要對市場需求進行精準的預測,關鍵是供應鏈的各方面更緊密的協同,以實現更加“柔性化”的管理。
所謂“柔性化”是指供應鏈具有足夠彈性,產能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
“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單、補貨也能快速做出來,而且無論大單、小單能做到品質統一可控,成本相差無幾、及時交貨。
對于企業而言,柔性化供應鏈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至于造成庫存風險。
銷售方式決定生產方式。
在大眾營銷、大批量分銷訂貨、同質性消費的模式下,不可能產生柔性化生產的需求。
而互聯網確實釋放了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也催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和生產方式。
目前,在淘寶網上,“多品種、小批量、快翻新”正在逐步成為主流。
以服裝業為例:在消費端,淘寶網上固然有一些單款銷售數萬件的服裝,但另一方面長尾效應也越來越顯著,一款女裝銷售百余件,在淘寶網上就是一個很普遍的現實。
這意味著,企業生產體系必須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個性化需求。
在生產端,從紡織機械來看,近年來中國服裝行業開始對數碼印花、數控裁床、三維人體測量儀等適應于柔性化生產的設備,加大了引入力度。
從軟件來看,諸如愛科在線的服裝自動排料服務,以SaaS(軟件即服務)方式推動著中高端軟件走向普及化。
從生產方式來看,原來的服裝企業大都采取捆包制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但部分服務電商企業,則越來越多地開始采取更適應于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單件流或小批量轉移。
事實上,不只是服裝業,互聯網上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勢,持續施壓于電子商務企業的銷售端,并倒逼生產制造企業在生產方式上具備更強的柔性化能力。
并將進一步推動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使之在響應效率、行動邏輯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適應快速多變的需求。
拉動式生產、柔性化供應鏈對于企業價值巨大。
但在過去30年里,只有極少數企業有洞察力也有資金采取這種模式。
他們是制造業的豐田,流通業的沃爾瑪,服裝業的ZARA。
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對終端數據的掌控、敏捷的供應鏈體系,以及遠高于競爭對手的營業利潤率。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里,要實現“拉動式柔性供應鏈”耗資巨大,注定只能成為企業巨頭的專利。
如沃爾瑪80年代的衛星,ZARA 90年代的POS、SAP,動輒幾億美元以上的lT投入,讓中小企業可望不可及。
但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云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業也可以采用這種模式。
特別是電子商務企業,由于交易、營銷活動的在線化,可以利用大數據精準地進行市場調研、細分,選定目標客群,評估天花板。
另一方面,電商企業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預測市場,而是可以用小批量來測試市場,
再利用靈活的試銷、AB測試等方式,從銷售相關數據中找到潛力款,
然后根據生產周期與銷售周期多頻次小批量補貨。
最重要的是,在市場需求發生突然變化的時候,以數據趨動的C2B柔性供應鏈,可以靈活應對。
電子商務倒逼制造業轉型的另一個方面是推動制造業在線化交易。
這方面,阿里巴巴的“淘工廠”項目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淘工廠是阿里巴巴搭建的電商賣家與優質工廠的橋梁,
旨在幫助工廠實現工廠電商化轉型,打造貫通整個線上服裝供應鏈的生態體系。
連接電商賣家和工廠,將懂電商但不懂供應鏈的電商賣家,和懂供應鏈但不懂電商的工廠連接起來。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 ——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10)
待續……
(參考文獻:《阿里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報告》,微信公眾號:螞蟻金服評論,阿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