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這市場上并不缺好的產品。再好的產品,光靠企業聲撕力竭的去吆喝自身特點有多好,技術有多新,對于日趨理性的消費群體而言,實質就是王婆賣瓜。
一些中小企業老板,對于產品的市場運作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戰略和規劃,就算是有,也僅僅是自娛自樂型的,每天似乎都在憑感覺做事,產品要么跟風,想照搬成功企業的營銷模式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就根據所謂祖傳秘方或自身擁有的某種特定優勢開發生產出的產品,憑主觀感覺總以為會在市場上順風順水。
結果,好產品不一定有好市場,好市場不一定是好產品的客觀事實與原先他們的心理預期和希望截然相反;市場是立體多元的結構,與他們想象中的只要好產品就會成就好市場的平面思維有著巨大的落差。
的確,現在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許多老板不善用心,不去創新,潛意識中幻想一招制勝,單點突破的營銷美夢怎能輕松實現呢?你的產品與服務缺乏差異與變通,你的戰略與戰術形不成有機的整合與互動,在大眾市場還是分眾市場摸不清底細情況下缺乏細致了解和把握,企業產業鏈與價值鏈不能提供針對性強的及時有效內容和信息,其生存狀態難道還會安全有保障嗎?
為此,許多老板就承受不住了,但急躁和不理性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偏激往往使事情朝著更加不容樂觀的方向發展。真是令人感慨萬端。
筆者曾一針見血的指出,許多企業在產品出來后,總覺得自己精心培育、悉心呵護的孩子會成為市場寵兒,卻沒想到正在日益成熟的市場,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品牌戰略指導下的實戰企劃和扎實執行,沒有集中優勢、聚焦資源去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那么,產品自身的價值體系是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迅速占位的,也就不可能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良好的相關性,獨到差異賣點和核心競爭優勢也就無從談起。
一個企業產品,到底靠什么制勝?
在中國漫山遍野一大堆失敗或即將失敗的產品中,不缺研發、不缺專利、不缺品質、不缺技術,同時也不缺規模、不缺資源,可為什么產品就一蹶不振、折戟沉沙呢?
其實,說來說去很簡單,缺少好策劃,而且尤其是前面要加個定語,那就是真正的實戰派策劃。
中國企業最大的悲哀就是產品的優勢成為不了市場勝勢!
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于策劃水平不行,營銷能力薄弱,不懂市場需求、不了解消費心理、不明白行業競爭特點,你光憑所謂的技術、工藝、專利等等能行嗎?
就中小企業來講,光憑老板自身對市場的悟性和敏銳,以及以往曾令自己自豪不已的高速發展,來作為參照樣板,只會顯示出其頹勢和破綻,被以往所謂的成功掩蓋住的矛盾在重壓下會重新浮出水面。同時,直面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一個企業如果光靠自身擁有的社會關系貯備和營銷資源積累等顯然是不具備競爭力的。
現在,許多老板都應明白,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競爭已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是單一線性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企業正從獨立創造價值走向合作創造價值,由多條供應鏈共同構成企業的價值網。在價值網中,企業可以將眾多的合作商連在一起,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構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然而,在供應鏈的整合競爭中,什么才是最具競爭力的要素?
速度!猶如思科所信奉的企業信條所言:“在未來的商場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好了,既然意識到這一點,中小企業如何借勢借力以提升自身成長空間則是刻不容緩了。
現在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日子尤其不好過。一個是成本的增加,包括人民幣的升值,包括員工成本的增加。新用工法律出臺以后,尤其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成本增加更加明顯。很多的政策都導致了成本非常快的增長。
民營企業,因為特有的市場敏感性,效率還在不斷地提升。但是這種提升,能不能跟上成本的增長?整個外部環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民營企業是不是還一定有那么大的競爭力?
現在,中小企業面臨資金、土地、勞動力、環保、原輔材料、能源、匯率、運輸等八項成本全面上升的巨大壓力,他們也都有了整合資源、借勢借力的想法,我們認為尤其是針對企業的產品經營來說,也是到了需要借助外力來突破的時候了。
所以,奉勸企業老板,有了好產品一定要有好策劃,如果自身實力、資源達不到,不妨睜大眼睛尋找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真正素質過硬的外腦來提供幫助,那樣,你的產品才會真正有救。否則,說實在的,要想成功,沒戲啊。
企業如何做好產品推向市場的準備工作?
第一,你的產品賣點何在。這點非常重要,不少企業老板總是抱著產品特點宣傳再宣傳,顯然是不對的。產品具體的訴求和定位等是不能有偏差的,賣產品關鍵是要賣不同,而不是自認為比別人好就一定能賣得好,尤其是切忌不要把賣點和特點搞混淆了,這是兩碼事;
第二,你是否有有價值的市場解決方案,也就是相關的產品盈利模式以及其實操性。在市場上,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千萬不要迷信或跟風追隨別人創造的所謂的市場奇跡,要知道那并不一定適合你。你應該明白,一個產品要想規避殘酷廝殺的紅海,整合資源是基礎,如何激活市場才是根本;
第三,無論是平臺摸式,還是招商策略,大家的手法都差不多,這時候,你如果沒有個性化的利益點出現,也就很難真正吸引別人的注意,最后面臨的也就是產品的夭折了。
互聯網時代,市場已不再是企業將產品交付給消費者的場所,而是雙方互動的價值創造之地。因此,中小企業關注的重點必須從內部流程質量和效率轉向與消費者互動的質量上。目前從總體上來看,市場營銷的理念已經逐漸被眾多的中小企業經營者所接受,傳統的銷售理念正在被新的營銷理念如體驗、內容、交互、場景、感知所代替,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學會采用先進的營銷方式比如內容營銷來武裝自己。
內容營銷的前提,要么是迎合消費者的求知欲望,要么吸引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要么讓消費者感到有趣。但是,許多中小企業這方面的市場開拓力度不夠、信息渠道不寬、對市場營銷的認識還比較片面,不明白現在已是需求決定生產的時代,他們往往把市場營銷簡單等同為一般推銷,這在現實的營銷發展過程中則具體表現為營銷手段落后。
經常會有企業老板問我,我的產品品質很好,甚至比市場上熱銷的產品都要好很多,為什么就是賣得不好呢?
這其實是很多老板都面臨的問題,有的人則會認為,自己的實力不行,沒錢猛砸廣告,當然賣得不好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不同的企業情況,當然有不同的營銷方式,產品賣不出去,歸根結底還是老板的營銷沒做好。
許多產品賣的不好的企業大多是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生產出來產品后,就急急忙忙推出市場,自認為產品的優點很多,自然會賣得很多。殊不知,在市場上唯獨不缺產品的情況下,此種做法無疑是死路一條。
這幾年,有許多企業也開始做營銷,但基本是失敗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營銷的本質是形式的創新和內涵的差異化,他們跟風別人亦步亦趨或者憑自身老經驗老閱歷辦事,形式上是有了,也許覺得挺熱鬧還挺滿意,卻打動不了求新求異的消費者,說白了,你自身的利益點對消費者沒有殺傷力,當然也就很難刺激消費,因此圍繞它所做的一切工作也都成為了自娛自樂的東西。
企業要想成功,就必須成功抓住需求,不妨走以下3大步策略:
1、概念造勢:借助生動故事,提煉個性賣點,引爆消費需求新概念;
2、心理造勢:提升利益主張,讓消費者對品類產生強烈的期待心理;
3、需求造勢:增量服務內涵,打造“情感+互動+體驗+功能”差異化訴求,開拓出龐大的潛在市場需求。
這個營銷模式的提出,引起了國內眾多企業的關注,也為許多中小企業長期苦惱的營銷癥結找到了突破口。
當今,“互聯網+”是個偉大變革,正在以創新、開放和融合的姿態,展現當今是一個生活大于生意的時代、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時代、也是一個趨勢干掉規模的時代。作為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創新基因?如何優化生存?只有去開發具有更多話題性和影響力的內容產品,去建立商業生態系統,去整合全球資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把企業原有生產或服務的管控型組織體轉型為交互性價值體,才能最終實現企業打造品牌從信息經濟升級到信任經濟的目標。
為此,用戶主導企業經營已勢在必行。供不應求時期,企業以產品為王;供過于求時期,企業以渠道為王;產能過剩較大時期,企業以用戶為王,用戶為王是企業經營最重大的轉變。
經營企業要以用戶為中心,互聯網是實現用戶為中心的最好路徑,在互聯網上企業與用戶的距離最近,時間最短,任何時間與地點都能與用戶溝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滿足用戶的需求。以用戶為中心就要求企業一切以用戶需求出發,而不是從企業自身需求出發,要從“IT”變成“TI”,“I”就是“我”,“T”就是他,“IT”是先我后他,“TI”是先他后我,互聯網解決從“IT”向 “TI”的轉變。
企業經營產品與經營用戶孰先孰后,在互聯網時代應將經營用戶放在經營產品之前,首先要將用戶經營好,全心全意為用戶創造價值。
經營用戶要著重把握五大環節:
用戶定位。定位用戶是企業經營的首要問題,應在細分市場中明確定位好企業的用戶。
建立用戶群。按照用戶定位建立企 業的用戶群,構建用戶群的最好辦法是大力發展用戶社群,對用戶要進行分類,重點服務好“黃金用戶”。
與用戶互動。企業通過與用戶互動,發現需求的 “痛點”所在,特別要強化用戶體驗,培養用戶的口碑和粘性,做到無互動不商務,無體驗不商務。
用戶創造價值。用戶要參與產品的價值創造,企業通過迭代方式,使用戶參與產品研發設計和生產經營,以適應產品定制化和服務個性化的用戶需求。
員工自主經營。為用戶創造價值的主體是員工,企業要變革經營組織,建立員工自主經營體,直接經營用戶,為用戶創造價值。
記得《詩經·小雅·鶴鳴》說“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強調借助外力來提高自己的見識,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幫助自己的發展。
牛頓也曾說,他取得成功是因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筆者看來,這就是牛頓所闡述的“巨人的肩膀”。中小企業能否完成自己發展中的一次撐桿跳,或許能在這些知名企業上找到一個閃光的支撐點,從而建立、完善一套適合本企業的經營管理系統,讓自己走更遠的路,爬更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