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聯網+時代來了
第三節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新規則 之三
(七)對于用戶:關聯比產品更重要
大眾化、無差別化的產品已經越來越難以吸引用戶。
并不是說大眾不再喜歡流行產品,只是用戶更希望通過產品來完成自己個性化的需求。
在互聯互通的世界里,產品逐步成為連接的工具和端口,
構建起來的是用戶和解決自己問題的某種服務,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的聯系網絡。
哪怕如冰箱、電視等傳統家電,構建起來的也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關系。
產品本身已經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對用戶關系的構建。
智能手機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可能外面看起來都是“土豪金”,但有的手機里大都是游戲,而有的卻是滿屏的工作用APPs。
手機的意義,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通訊工具,而是構建用戶之間親密關系的網絡接口。
(八)對于企業:網絡比組織更重要
這對企業來說是一件悲哀的事,自己辛苦生產的產品的地位不在了,淪為了配角。
但這也是一個機會,
因為只要還承擔著用戶關系構建的關鍵角色,企業就有可能生存和發展。
就像可口可樂的自信:
哪怕今天所有的廠房都燒毀了,明天還會重新屹立起一個新的可口可樂公司。
因為它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個關聯社會情感的紐帶。
產品本身也正在成為一個網絡——一個連接著整個產業生態圈的網絡。
提供給用戶的,只是網絡共同作用下的一個聚合產物。
而且不必一定是網絡的“中心”,網絡中心之外的重要模塊,同樣也可以贏得極高的利潤和市場。
最典型的例子是Intel和微軟,在用戶所拿到的電腦里,Intel和微軟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首先看到的是聯想、戴爾、華碩這些品牌,也自然會認為這是電腦上印著的品牌所生產的。
但事實上,Intel和微軟卻構建了Wintel帝國,一度瓜分整個PC產業90%以上的利潤。
聯發科曾經在2代手機市場復刻了這一成功模式。
而在智能手機時代,高通也正試圖在蘋果之外,建設新的帝國。
在網絡時代,企業組織的強大已經不在于其自身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它在用戶網絡、產業生態圈網絡中的位置。
在市場競爭中,可以調配使用的資源,其作用并不亞于實際擁有的資源。
在現代化的分工體系中,沒有什么人可以完全不依賴于他人。
這也是新經濟給企業帶來的重要機遇:
即使資本結構很輕,也同樣可以具有強大的市場掌控力。
用戶不會在意產品的背后都有誰。
構建產業生態圈,共同為用戶提供可私人定制的產品,是贏得個性化市場的有效戰略。
組裝山寨機是很多企業都可以做到的,但不是誰都造得出來iPhone。
關鍵是怎樣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怎樣在用戶自己的關系網絡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接口。
三、競爭戰略之問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戰略計劃關注的是當前行動的未來形態。
面對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后互聯網時代,
我們需要探索與回答的問題是:
我們的戰略計劃是什么?
我們今天的努力,是否可以為不確定的未來作好充分的準備?
我們能夠基于用戶體驗洞察,構建設計主導、用戶參與的共同創造戰略嗎?
我們能夠充分領會用戶需求,重新打造自己的產品開發戰略嗎?
我們能夠重建自己的企業組織模式,持續迭代更新自己的產品嗎?
我們能夠充分尊重用戶的主導地位,在企業價值讓渡中,發現更多的成長機會嗎?
我們能夠創建和融入用戶社群,在用戶的生活網絡中占據一席之地,從而發展持續成長的偉大企業嗎?
我們能夠充分利用產業生態圈網絡的資源,開發極致的產品,發展成功的商業嗎?
這些問題,我們希望在后面的章節中,與您一起尋找答案。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7)
待續……
(參考文獻:《互聯網思維下的商業新規則》,砍柴網. 2014.3.17.廖建文&施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