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之前,走訪一個我們品牌剛開發的鄉鎮市場,鋪貨率雖在70%以上,也設置了很高的消費者拉動,除了有幾家終端動銷效果好之外。大多數終端動銷還是較慢,甚至還出現了臨期產品,主要是顧客自點率較低,老板推薦不力等原因。
走到了中午,終端也差不多走完了,我決定好好拜訪我們能動銷的終端,試圖找到動銷的原委。走到第一家,老板正在吃午飯,喝的是我們的啤酒,我便上去搭訕。“我們的啤酒感覺怎么樣,我問到,老板回答:“很好啊,我就經常喝你們啤酒”,“為什么喜歡喝我們得啤酒呢?” “之前我在縣城開過店,那個業務員和我談了,你們的啤酒是生啤,不含糖漿,不像某某啤酒,熟啤,含糖漿,保質期都比你們時間短。再說,你們這個還中獎,我們自己喝也比較劃算。”你這里我們的啤酒賣的怎么樣?“很好啊,前幾天才進的貨,都已經賣了幾十件了,”老板邊說邊指我品堆頭。你覺得,到你的店,我們的啤酒為什么賣得比較好,他說,“第一,產品質量好,我自己都喝,來客我都推薦,第二,我們利潤比某某啤酒搞,第三,中獎高,消費者喝了也劃算……。”“對啊,我們的競爭優勢就以上三點啊,”我回答。
隨后,我拜訪了第二家,剛好有消費者買我們啤酒,我走了上去問消費者,“兄弟,我們這個酒感覺怎么樣?“很好啊,我以前在廣西經常喝的,我來這里就喝這個”。原來是老消費者。隨后和終端溝通得知,他這里的就幾乎是外地人喝,最近鎮上搞公路,來了一幫外地工人,那些人喝酒幾乎是喝我們的啤酒。
幾家終端拜拜訪下來,雖然能賣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確定的。能賣酒的終端對我品都比較了解或者有了解的消費者點著要喝。而他們的了解都是之前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培育。我們可不可以在該市場培育一定的消費群體呢?回來的路上,我整理了下思維,一套完整的培育方案就這樣出爐。
方案主要分兩部分:
第一,終端培育,終端不但是我們生意伙伴,同時也是我們的消費者,他們是第一批接受我們產品的人,只有把他們培育好,認可了我的產品,公司的文化。
他們才有可能影響來他店里購買啤酒的人。所以說,我們要堅持把我們產品的特點給終端說透,重復的說,說到直到他認可。通常,一個消費者身后至少有5個潛在消費者,如果一個業務員管理400個終端,我們把終端培育好了,就會產生2000個潛在消費者,而且還有逐漸擴大的可能。終端穩定性較好,培育工作相對于來說好開展的多。由此,我整理了一份業務說詞,遵循先賣思想后做生意的原則,把我們公司及公司的產品特點形成文本,要求業務員人手一冊,每個業務員每天至少培育10個終端,首先給終端灌輸我們公司的經營理念及產品特色,隨后在分析我品的利潤,總之,終端了解得越多越好。同時,調整業務員的考核表,把終端培育逐漸固化成業務員的基本動作。
第二、消費者培育
消費者通常是憑感覺來決策,什么熟悉就購買什么。而導致消費者熟悉的原因,無非就是對公司及公司產品的了解。所以說,把公司及公司產品傳播出去無疑是讓消費者熟悉的重要手段。一個品牌或產品和消費者的溝通方式主要就是媒體廣告,然而,電視媒體廣告也只能告訴消費者有這個品牌或者產品的存在,不能直接傳達促銷信息,更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體驗。所以說,地面推廣不能缺失,怎么做地面推廣呢,一方面,強化生動化工作,做到隨處可見,和消費者混個臉熟,讓消費者產生在哪里見過的印象。另一方面,做小型公關活動,活動的主要手段就是免費品嘗,禮品派發,培養第一批消費者。
通過三個月的培育,該鄉鎮我品動銷明顯加快,市場地位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