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聯網+時代來了
第二節 互聯網+時代的來龍去脈 之二
二、互聯網+的深刻內涵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韋澤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
而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它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一)什么是互聯網+
從技術層面講,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關系,就體現在互聯網+上,其中最核心在于“+”。
把“+”說成“融合”,僅僅是目標和口號;
把“+”說成“連接”,僅僅是基礎設施;
只有把“+”說成“互動”,才是知行合一的互聯網+踐行者。
李克強總理在3月5日提出的“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消費”和3月15日提出的“網上網下互動創造活力”已經解釋了“+”的內涵——互動!
互聯網+既是目的,又是我們所處的環境本身。
我們不斷朝互聯網+的方向演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在演化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與互聯網渾然一體,不分彼此。
互聯網+時代,與其說互聯網是人的工具,不如說人是互聯網的工具。
人創造工具,工具重塑人。
就像有人開玩笑地說,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最底層的生存層次之下,需要再加一層對“WIFI”的需求——或者說,看過馮小剛導演的《溫故1942》之后,對饑餓到底是一種生理痛苦還是精神折磨,誰能分得清?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商業,正在從生產者主權時代邁向消費者主權時代的道路上,
商人和消費者將不再陌生,而并肩同路。
商業是逐利的,并不是因為商人幾百年的“惡”導致生產者主權控制商業幾百年,也不是因為商人的“善”讓消費者主權回歸商業,
時也,勢也!
(二)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
無論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打車軟件、淘點點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
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化”;
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
在線化的數據流動性最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
在線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游、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
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三)互聯網+的核心
互聯網+的核心是:匹配。
對資源進行有效的供需匹配。
資源如果得以最大效率的利用,科學發展觀就成為一個可落地的價值主張。
資源掠奪式的粗放式資本主義就得以成功擺脫。
前工業時代是個性化生產,以手工作坊為主。
工業時代是大規模生產,以流水線為主。
互聯網時代是個性化智能化的大平臺生產,它帶有一絲手工作坊的影子,故而工匠精神抬頭。
大平臺生產還能夠達到個性化,就必須智能化的匹配。
大平臺是一種中介,但和過去的中介不同的是,大平臺這種中介并不依靠阻隔供需雙方形成信息不對稱來賺錢(俗稱差價),而是靠有效匹配來獲取利益(其實是傭金)。
也許未來還會有其它什么名詞出現。
但在歷經千人一面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之后,一個更能滿足供需雙方的個性化的大規模生產,隨著互聯網的極大滲透,已然到來。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3)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