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楊承平觀察,老板的充分授權一般是居于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方面是所謂的“親信”,就是跟隨自己多年,獲得了老板的充分信任,這個是前提;
另一個方面是“能力”,能力一般包含個人能力、內外部協調能力等;老板只有居于上述兩方面,在完全認可的前提下,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充分授權,這是中國式管理與西方式管理的本質的區別,這是由人性的弱點所決定的;
對于老板來說,企業“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用一個能力一般但可靠的人是企業安全的保障,這個是老板思維,站在這個角度,授權是否充分就一目了然了。
其三、以財務為中心
許多業外資本收購酒企后,都會引進酒行業內的人才,大多數還會引進高級人才,然而,行業人士加盟以后普遍都會感到驚訝,也常常抱怨:“這個企業的財務權力太大了”。
財務是企業的核心部門,企業賺錢或不賺錢,賺多少錢,虧多少錢,為什么賺錢,為什么虧錢,凡此種種,作為一個業外資本進入一家酒企業,抓住財務就等于抓住了整個企業,這個肯定是對的,因為財權是所有權力的支撐,老板為了企業更加“安全”,一般都會賦予財務比較大的權力,在老板的“授意”下,財務的權力至高無上,甚至有“一票否決”權。
盡管這不大符合在酒行業形成已久“一切服務于營銷”的一慣認知,在酒行業,財務承擔的更多是“服務”的角色,財務服務于市場,服務于營銷,也支撐著營銷。
“法海他不懂愛”,行業外資本不懂酒行業的財務,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被收購酒企的財務都是老板委派,大部分都不懂酒行業的特點,外行領導內行,如此,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決策,更會直接影響到對營銷的支持。
面對這樣的事實,行業人士不免唏噓感嘆,束手無策,除了適應(然而,“這種財務環境”很難做好業績),就只有離職。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隨著茅臺晉級“世界新酒王”,業外資本對于收購酒企更是趨之若鶩,志在必得,整個酒行業正在上演一場行業內外資本爭相吞并地方酒企的悲喜劇。對于業外資本,要如何吞下白酒這塊“肥肉”,確實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