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聯網+時代來了
第二節 互聯網+時代的來龍去脈 之一
一、概念的變遷
從互聯網在中國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聆聽和面對關于互聯網的那些概念,見證著它們成為現實,成為歷史。
二十年間,以一條紅線貫穿其中的,依次出現的有互聯網基因、互聯網思維、互聯網+這三個概念。
(一)互聯網基因
互聯網基因這個概念,有人考證,一開始出自吳軍的暢銷書《浪潮之巔》。
互聯網基因是個犀利的概念,曾經引起廣泛的爭議,它的厲害之處是說:有些公司不具備互聯網基因,就像一個人不具備某種基因,那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
互聯網基因這個詞,基本上給太多的非互聯網公司判了死刑:你們就是恐龍,是無法改變的。
基因這個東西,怎么變呢?
其實,我們必須承認,大部分企業其實是很難轉型的——這正是基因說之所以能成立的重要理由。
因此,互聯網基因這個詞,比較適合去做——不太適合高調去談。
(二)互聯網思維
相對來說,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比互聯網基因要討巧一些。因為換思維,看上去比換基因容易很多。
互聯網思維的前提假設是:只要你改變思維,用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你就可以順應大潮。
互聯網思維這一詞的火爆程度遠勝于互聯網基因,后者甚至在百度指數里都沒有被收錄過。
網絡上充斥著對互聯網思維的各種各樣的解釋。
我們以為,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是產品思維+媒體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產品思維極其重視用戶體驗,有所謂將“體驗做到極致”的說法。
簡單易上手、滿足虛榮心(包括個性化需求)、有一定的驚喜感、讓用戶幫你傳播等等,都是這一思維追求的目標。這部分不太考慮具體的商業收入。
媒體思維,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
它和“免費經濟”有關。
其實今天很多互聯網產品,在商業模式的構筑上,都有媒體的影子:部分用戶想獲取增值服務而繳費(比如媒體行業里有定制化報告的做法)、大部分免費用戶作為注意力產品售賣給第三方客戶(這是非常典型的廣告模式)。
這兩塊收入加起來,遠超為了支撐免費用戶的成本,形成了利潤。
產品思維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戶,而且有足夠的行為數據支撐,于是商業化這一部分的媒體思維,得以展開。
把用戶賣給客戶,或者把免費用戶變成收費用戶,不徹底了解用戶是不可能的。
互聯網思維的興起,也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有關。
依靠風險投資,依靠網絡炒作,一些非常年輕的企業或企業創始人迅速崛起。
這讓太多的傳統企業領袖瞠目結舌,從質疑到膜拜,根子上都是:企業領袖們充滿著危機感。
與互聯網基因定論判死不同的是,互聯網思維看上去是能夠學習的。
當然趨之若鶩。
(三)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4.0和物聯網
1、互聯網+
這個詞之所以能上到總理發言的高度,是有原因的。
因為它含有強烈的“政治正確”。
互聯網+,顯然比互聯網思維更容易被傳統行業所接受。
因為思維看上去太虛無縹緲了。
而且互聯網+,它暗示著這樣一個論斷:很多行業規律不是那么輕易可以被顛覆的。
互聯網企業不可能將所有傳統企業打敗,而一個武裝了互聯網+的傳統企業,可能更勝于武裝了傳統行業某些元素的互聯網企業。
電子商務行業里有過很大的爭論,究竟是電子,還是商務。最后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商務是本質,電子是工具。
事實上,很多迅速崛起的淘品牌,依然發現,他們需要在商務上補課。
有人說,電子這個東西可以速成,但商務這個東西沒法速成。也就是說:前人走過的路,你還是要走一遍。
今天整個中國經濟的要害不是培育大量互聯網企業,而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產業升級,說得再大一點,就是彎道超車。
產業升級,看上去就是原有的行業進行一次提升。
但實際情況是:太多的企業根本無法提升。
2、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4.0和物聯網
互聯網與產業的結合,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特點。
產業互聯網更強調不同產業協同融合的現象,是互聯網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包括農業、工業,或者說各行各業主動擁抱互聯網這一現象的代名詞。
但是,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工業4.0和物聯網這些名字非常容易混淆。
工業互聯網的三要素是人、數據、機器;工業4.0的關鍵詞是智能化生產、協同的供應鏈;產業互聯網的三要素是產業生態、大數據、生產性服務業。
工業4.0可以看成是德國版本的工業互聯網,而產業互聯網則是我們用來描述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融合后的新型業態,是企業戰略的終極藍圖。
而物聯網,相較工業互聯網的提法,涵義也相當廣泛,從字面理解就是無論是啥東西,都會聯網,甚至連海邊的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個獨立的IP地址。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物聯網是廣義的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是物聯網在工業生產領域的具體表現。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2)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