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常見問題解答
怎樣的產品適合在“便利店”銷售?
誤區:“便利店”不是大賣場和倉儲超市,一家便利店產品大概2000個左右。廠家或經銷商希望所有的SKU都搬到便利店貨架上去。新品,老品恨不得做全品相分銷?
現象:許多企業和經銷商認為,產品的出樣越多。銷售機會就多。希望在貨架擺上更多的產品。但是“便利店”不是大賣場和超市,沒那多貨架和終端促銷資源。“便利店”特點決定了我們產品出樣是很有局限的!
1 終端陳列資源有限。
“便利店”營業面積一般都在50~150平方米平方米。大多數在社區和學校,繁華地區。經營品種都是按照周邊社區需求特點,都是以經濟實惠,都是以百姓日常需求品類為主。在“便利店”產品選著一般是“少而精”!
2 占用廠家和經銷商資金。
產品出樣較多,投入資金也較多!“便利店”同樣也是有賬期,如果選擇產品“不對路”長期滯銷或周轉較慢。占用終端寶貴資源。廠家或經銷商(實力較小)帳款壓力就很大。!
3 食品和飲料行業容易產生“即期產品”。
“便利店”產品一般都是處于“自然銷售”。產品認知度不高的產品。理貨員維護不到位或其它原因容易造成產品滯銷,食品和飲料很容易產生“即期產品”。 “即期產品”出現到時候退貨和清場損失會更大!
4 新產品前期不宜進入“便利店”銷售。
大賣場,超市新品進場比較容易。證件齊全,交錢就可以在很短時間上貨架銷售。“便利店”終端陳列資源是很有限的。“便利店”產品考核非常嚴格,一般采用“進一退一”辦法,就是進一個新產品,必須退一個老產品.如果新上市產品,前期沒有很高知名度和認知度。不能迅從貨架上“跳”出來產品,很難在“便利店”取得滿意銷量。采購是不會讓一個滯銷品長期放在貨架上。更不會讓有限終端資源讓你去培育和推廣你的新產品。
建議策略:
1選擇產品“少而精”。
“少”定義:將你(廠家,經銷商)銷售或代理產品。進行數據分析,按品類,品牌,型號,含量選取銷售占比靠前1至2個SKU和銷售貢獻較大產品,作為備選產品。然后根據“便利店”考核指標(毛利,周轉,客單價,人流量)選擇適合產品進場。在“便利店”銷售產品SKU比重最好控制在在有效SKU30%以內。也就是說在大超市有銷售的100個SKU,在“便利店”最好控制在30個左右。
“精”定義:“自然銷售能力”強的SKU---在沒有額外促銷政策和資源情況下,能夠擺在貨架有穩定銷量的產品。
A認知度,知名度高主要商品,必備商品.
B產品屬于成熟期和上升期。
C進攻性品項。如:衛生進組合裝;卷筒紙;手帕紙
D高毛利;高端品牌。
如:某品牌衛生巾產品組合
注意要點:
1. “便利店”利潤來源比較單一。不如大賣場前臺毛利和后臺毛利途徑多。大部分利潤來源于產品本身的毛利率。所以“便利店”毛利率基本都高于大賣場和超市3-5%之間。在申報產品時候盡量掌握好“便利店”采購對毛利率要求,來來安排合適產品。
2. 新產品前期不要盲目進入“便利店”。主要“便利店”對產品考核比較嚴格,周轉率,毛利率,知名度等。新產品進入期最好是選擇在當地其他大賣場如: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已經上架后,并且市場反應較好。有良好市場反響和銷售數據作支撐。這樣產品才能讓采購提起興趣。在新產品談判和后期的市場表現上給予充分信心和支持。
3. “便利店”終端促銷活動比較單一。對于需要過多借助助銷方式來提升銷量的。如:場外展賣,免費試用,無效退款等功能性促銷產品,應該盡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