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之所以能夠成為傳統,就是因為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久彌新,而企業經營模式的創新是非常艱難的,這些年新名詞、新概念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往往是你還沒弄清楚它,它就已經過時了。
我始終相信大道至簡,一種好的商業模式,要做到切實可行,必然是簡潔而易懂的,否則都是大忽悠。
換種說法,一個營銷專家如果不能用最簡單而明白的語言來講述自己的營銷模式,那只能說明,其實他自己都沒完全搞懂。
在葡萄酒行業,“新零售”就是典型的被許多經營者在沒完全搞懂的情況下,卻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個名詞。今天,我將以創業者與小企業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1、關于新零售所有的定義都是不完全正確的
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阿里巴巴身體力行,最近一個月投資在新零售的資金就達700億人民幣。
那么,什么是新零售呢?
百度百科的釋義是:新零售,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按照我上文提到的大道至簡的原則來考量,像這種用一大堆時髦的名詞堆徹出來的高深莫測的營銷模式,要么作者自己都沒搞懂,要么純粹就是大忽悠。
新零售既然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而且至少還有10年、20年的發展空間,那就意味著,這種商業模式還處于摸索階段、發展階段,作為代表的小米之家、京東之家、盒馬鮮生、聯想智生活直營店也都處于布局階段,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玩法,所以,對這種既未成熟、又未定型的商業模式,我們如何能去下定義呢?
再說,如果這種商業模式已經定性了,那也就不能稱為“新”了。所以說,現在所有對于新零售的定義,都是一種預判,有待實踐的補充和檢驗,都不可能完全準確。
在葡萄酒行業,過去的一年里面,許多的營銷專家和經營者在津津樂道新零售的時候,出發點首先就是去找權威專家對新零售的定義,馬云是怎么說的?雷軍是怎么說的?阿里的實際操盤手張勇又是怎么說的?還有沃頓商學院、百度百科、360百科的最新定義。
找到了明確的定義,然后展開討論,進而尋找并制定實施的方案,完全符合傳統的做事方式,但是,在新零售領域,這認知方式卻必須被顛覆,因為根本不存在明確的定義,我們要做的事,根據自身企業的情況,探索如何重構線上、線下和物流來對銷售進行升級,是先找到方案,然后在新零售的發展中,慢慢的再去尋找定義。
2、新零售的核心是能力
既然新零售無法準確的定義,那么我們只能從實際的案例中來理解什么是新零售的核心。
盒馬鮮生無疑是阿里巴巴打造新零售的標桿,春節前又在深圳開了第二家店,那么我們現在就以這家店來作為標本,看看做新零售有什么核心的關鍵?
盒馬鮮生深圳寶安店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6000多個條碼的單品,生鮮類占1/3。電商對實體店的最大沖擊是價格,而新零售要同時超越電商和傳統的實體店,最關鍵的賣點肯定還是價格。
價格戰最原始的打法,無非就是源頭直采,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盒馬鮮生CEO侯毅曾公開表示:“原來超市做海鮮的方式通常損耗很大,它把損耗這部分的毛利放在定價里面,所以不賣 50% 的毛利做不下來。但源頭直采以后,我可以把這部分比例去除掉,所以價格大幅度下來了,可以做到毛利 20%。”
開實體店的,如果所有的單品都能夠做到源頭直采,那當然能賺更多的錢,這是用腳趾頭都能算得出來的,但是要做到源頭直采,僅渠道管控、倉儲物流和產品資金積壓三項,絕大多數的實體店都沒辦法完全承受,能做到部分源頭直采就不錯了。
源頭直采是一種能力,阿里巴巴當然具備有這個能力。
新零售要打通線上和線下,盒馬鮮生購物必須先下載app,用支付寶埋單,做到線上和線下同價,表面上看,技術含量并不是特別高,普通的公司花點錢也能做到,可是我們來看看數據:線下部分,傳統零售店坪效不會超過15000/年,而盒馬鮮生坪效卻大于過50000/年,線下部分,成立第一年,每月的活躍用戶數就達到27萬, 線上訂單與現下訂單比例達到7:3,線上商品的轉化率達到35%,幾乎沒有花什么廣告費,達到這樣的效果,更主要只靠阿里本身的品牌,還有強大的線上流量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