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混沌的媒體時代,面對日益分散的數字媒體,碎片化的移動社交媒體,以及年輕的網民們強大的創造力,品牌傳播經常會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很多品牌習慣了將傳統品牌建構和思考邏輯平行移植到互聯網上,但是,又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移植,在短期內很難為品牌帶來效果,長期的效果又常常無法考證,形成騎虎難下的狀態。
但是,作為品牌經營者,我們又會經常驚喜于互聯網上新鮮的、流行的、突發的、有趣的等一些新詞匯、新概念、新品牌的橫空出世,讓我們感嘆其創意之高超,甚至,一些 bigger極高詞語的出現,還能掀起全民的狂歡運動,品牌如何抓住這些瞬間爆發的流行?每個品牌都希望能夠借助到熱點,完成一場完美的事件營銷。
今天我們要改變的是與消費者的對話方式,以及思考網絡時代詞語狂歡背后的受眾邏輯。正如2014年的“挖掘機哪家強?”一樣,起初這是一句極具嘲諷的話,然而卻在網友的娛樂中,打造出了山東藍翔在全國的品牌影響力,這也正因為藍翔企業在接受被無厘頭娛樂的同時,也適當的將被娛樂的身份轉化為娛樂大眾的主角,將負面的新聞以娛樂的態度轉化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笑話”,從而成就了“最強藍翔”形象。
再有2014年“暖男”一詞的橫空出世,可謂迷倒萬千女性,同時又激發起男性“暖男”形象的自我標榜。在“暖男”一詞大肆襲來之際,不少與生活類產品相關的企業紛紛標榜出極具“暖男”屬性的產品,例如顧家家居就強調自己是暖男品牌,有的服裝品牌還推出“暖男”轉款服飾,直接刺激追求“暖男”形象的消費者需求,抓住消費者心理訴求,實現品牌知名度的打造與消費額度的擴增。
總結這些已經流行的案例,我們常常覺得驚喜無限,但是回到創意的世界,品牌往往又覺得無從下手。網絡文化總是來無影(No Zuo)去無蹤(No Die),爭議性、反差與話題性似乎成為了一個事件可能迅速發酵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說,沒有爭議,就沒有營銷,品牌就是產品,就激發不了興趣,當品牌成為故事,品牌成為沖突,品牌成為反串的時候,傳播效應就出來了。例如,2014年突如其來的“少年不可欺”事件,幾名少年上告優酷侵權,一件極端且矛盾沖突明顯的事件,卻成就了三方利益,少年獲得了知名度,優酷獲得了大量的點擊率,更助力了大贏家陌陌的順利上市。
互聯網時代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年輕人想象力和看問題的視角,正在挑戰品牌的邏輯。有的時候甚至超乎品牌的預估,能夠抓住流行趨勢,或者說可以從線條中找到傳播點,好案例其實也為數不多。
今天,一個莫名其妙的“duang”成為了熱詞,由成龍代言的曾被打假的廣告再次被網友們挖出來進行了新一輪惡搞,網友將這個廣告和龐麥郎的《我的滑板鞋》進行了神一般的同步變成《我的洗發水》,其中,成龍在廣告中形容頭發烏黑亮麗的一個“duang”字配上夸張的手勢讓人印象深刻,“duang”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有人說,這可能是在給成龍正在上映的新電影《天將雄獅》推波助瀾,也有人說,這是故意惡搞成龍,而其中的霸王洗發水也因此“躺著也中槍”,當然也有人批評這種惡意的炒作是“俗氣”,但是不管怎么樣,“duang”就流行了。
“duang”這樣的突然流行,說明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語境,進入了一個去中心的無厘頭時代。也就是說,你不知道這個起源在哪里,但是它火了。對于品牌,也有必要來把傳播策略重新想象如何“duang”一下:
1、作為品牌要時刻關注網絡話題的變化。關注這些熱點話題的變化,不僅可以找到品牌營銷中的切入點,同時,也可以及時應對危機。例如,“duang”背后中槍的霸王洗發水,是否可以借此機會來趁機“洗心革面”?而借助“duang”話題是否可以有更深層的話題性發揮?
2、傳播的小眾化和無厘頭化值得關注。在互聯網時代,傳播越來越分散,你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誰,但當它發酵的時候你會突然恍然大悟。破解這樣一個傳播規律時,我們需要關注小眾人群當中出現的流行,甚至包括小的興趣團體當中,興趣人群當中的一些語言與態度。
3、將傳統品牌營銷思維單純的移植到互聯網,看來已經不奏效了。品牌有一套在線下積累和傳統世界積累的經營邏輯,但是在互聯網世界當中話語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便是同樣的品牌訴求和品牌傳播,在互聯網世界你也需要用另外一種方式。被“惡搞”不代表“惡俗”,被“娛樂”不代表“愚蠢”,而今天對于很多品牌來講,往往不缺乏“端”(架子)而是缺乏“duang”(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