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的中高低端三個市場涇渭分明,不同的香型又口感各異,高端白酒在市場占有率和利潤占比都處于絕對高度的情況下,難以進一步擠壓中低端市場。反而是中低端酒企,有機會升級并擴大市場空間,也有更多投資機會。
白酒行業在A股市場一直是明星的存在,給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回報,在A股投資二級市場,白酒股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白酒行業的“塑化劑”事件引發行業整體迎來寒冬,特別是高端白酒影響尤重,以致龍頭貴州茅臺(600519.SZ)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尚能保持正增長,但是增速幾乎為零;五糧液(000858.SZ)2017年近利潤尚未突破前高。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觀點漸入人心,“少喝酒、喝好酒”成為共識,投資市場普遍認為,白酒行業產能過剩、中低端生存環境惡劣,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筆者也一直持相同觀點,但是作為投資人,卻不得不尋求事實來支撐邏輯,大數據下的白酒行業生態是什么樣的?白酒的中低端和高端的冷暖究竟如何?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白酒就是消費品
令人驚訝的是,從歷年來的白酒月度產量可以發現,在塑化劑影響最嚴重的2013-2014年,白酒的生產量不僅維持在高位,還在上升。我百度了一下大眾認為對白酒行業有重大影響的幾個事件:酒駕入刑(2011年5月1日)、中央提出“八項規定”(2012年12月4日),公安部禁酒令(2013年春季)。這些所謂負面事件全都沒有影響白酒的產量,即使考慮到產銷的時間差,這些影響也極小。2017年9月底,中央軍委向全軍和武警部隊印發《關于嚴禁違規宴請喝酒問題的規定》,號稱“最嚴禁酒令”,但是這個時候白酒銷量已經開始下滑,并不構成因果關系。
白酒月產量在2016年12月達到峰頂,2017年12月開始急速下滑,聯想一下這兩個時間段的大事件:房地產去庫存,居民消費能力的萎縮和宏觀經濟向下,直接導致白酒產量快速下滑,最低點2018年7月份,產能距離最高點縮回57.2%!
這里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白酒,從行業屬性講,就是消費品,不具備特殊性。
按照申萬行業分類,上市白酒企業共19只股票。沒有上市的地方小型酒企更多,但缺乏公開連續可查的數據,我們只能以上市酒企為樣本,在一個較長的周期中研究行業整體的生態變遷。
19家酒企中,*ST皇臺(000995.SZ)市值僅10億元出頭,常年虧損,順鑫農業(000860.SZ)業務組成中豬肉部分占比不小且周期明顯,統計數據處理必然有偏差,剔除這兩家企業,剩下的17家公司中,按近期市值來看,占比低于1%的共8家,酒鬼酒、舍得酒業、老白干酒、伊力特、金徽酒、青青稞酒、金種子酒、迎駕貢酒,對總體規模影響比較小,選取具有特色的老白干酒、伊力特和舍得酒業為依據,其他5家進行行業整體分析時排除,口子窖、今世緣上市時間較晚,數據不足,也剔除。因此,我把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002304.SZ)和瀘州老窖(000568.SZ)作為高端酒企樣本,山西汾酒(600809.SH)、口子窖(603589.SH)、水井坊(600779.SH)、古井貢酒(000596.SZ)、老白干酒(600559.SH)、伊力特(600197.SH)和舍得酒業(600702.SH)作為中低端酒企樣本。
十年風云
我們以十年為周期,2008年12月31日到2018年9月30日,數據全部采取近四季度營業區間值,從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市值三個方面分析企業的規模變化。
營業收入方面,高端樣本的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和瀘州老窖十年間總占比從77%變為85%,主要的增長在于茅臺,凈利潤占比從91%變為92%,增幅微乎其微,市占率的擴大沒有帶來凈利潤的同比變化,在資本市場占比由91%變為91%,基本不變。
把三個指標的復合增長率放在一起比較,會更清晰。
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白酒企業雖然數量較多,但是行業本身處于事實上的寡頭壟斷,以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和瀘州老窖組成的高端樣本在市場占有率和凈利潤方面攫取了行業的絕大部分利潤;高端酒企中,貴州茅臺獨家占有一大半利潤,五糧液、瀘州老窖和洋河股份在剩下的份額中此消彼長,處于被支配地位,茅臺處于絕對龍頭而且增長異常穩健,只有后起之秀洋河可與之比肩;中低端市場受到高端酒企的擠壓,但是失去的市場并不大,尤其是在失去部分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其凈利潤份額沒有下降,這說明在十年間中低端酒企的盈利能力相比高端酒企是增長的;在企業市值的變化中,第一、第二名分別是古井貢酒和老白干酒,茅臺僅排第三,五糧液、洋河和瀘州老窖市值復合增長更低,這說明投資人持續十年持有公司股票,高端酒企的收益并不算特別突出。
為了查證最后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我們得回頭看一下股價十年變化,考慮到洋河在2009年上市,對其股價變化從上市日起算,采取前復權,看周K線方式。
洋河股份2018年9月28日股價為128元,2009年11月6日股價為14元,按照9年計算,復合收益率為27.87%。
古井貢酒簡直亮瞎眼,十年復合59%!一股牛氣沖天的感覺,茅臺只能屈居第三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股價只是投資價值的一個方面。
各領風騷
數據分析揭示的現象與我們的認知大相徑庭,怎么回事?
先看一下白酒的香型。目前主流的香型依然是醬香、濃香和清香三種香型。香型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白酒在釀制過程中所采取的原料和工藝有別,例如,濃香型白酒的原料的多樣性高于醬香型和清香型,而從生產周期的長短來看,醬香型最長,濃香型次之,而清香型則相對較短。
清香型、濃香型和醬香型的接力側面反映了70年來中國消費市場的變遷。
中國消費市場自1949年建國以來陸續經歷了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供給瓶頸被打破消費市場需求潛力釋放的時期,以及追求個性化、標簽化的消費升級時代。中國的白酒市場的香型輪動從一個大的消費品類的視角見證了消費市場的變化:最初的計劃經濟時代,能夠以具有競爭力的成本并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白酒供給的清香型勝出,山西汾酒一時風頭無兩;上世紀80年代,消費市場由管制向市場化過渡,提供高中檔全價格段產品、工藝技術快速進步的濃香型放量,五糧液市場份額登頂;進入21世紀后供求關系逆轉,具有稀缺屬性的醬香型力壓群雄,貴州茅臺獲得行業定價權。
20世紀50-70年代,清香型依靠解決“喝不上酒的問題”風頭無兩。從建國到70年代末期,以山西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一直主導中國的白酒市場,由于清香型白酒工藝特征具有生產周期短、出酒率更高的特點,因此在糧食供給十分匱乏的年代,清香型是白酒產業最具效率的發展選擇,巔峰時期的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70%-80%。但進入80年代以后市場影響力則逐漸下降,到2016年份額僅剩10%-15%,這是由于80年代是中國消費市場逐步由政府管制向市場化過渡的時代,而在這一時期清香型白酒在價格策略上出現失誤、工藝技術發展和產品創新的節奏較慢,以及1998年山西朔州的假酒事件的沖擊導致份額步入下行通道。
20世紀80-90年代,濃香型依靠解決“喝更好酒的問題”份額登頂。到2016年仍然在所有香型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需求層面上看,濃香型在歷屆評酒會上表現均較好,另外川菜的大范圍流行對源于四川的濃香型白酒的全國化起到了正面影響。從供給層面看,由瀘州老窖引領的80年代濃香型工藝發展使得濃香型擺脫了地域限制,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量產,而且濃香型工藝流程決定了其可以在提供高檔酒的同時提供中低檔酒,產品的價格帶覆蓋更廣,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能力人群的需求。
進入21世紀,醬香型依靠解決“喝更具稀缺性酒的問題”掌握行業定價。由于醬香型白酒具有生產周期長、出酒率低的特點,在80年代以前糧食匱乏、白酒價格受到國家嚴格管制的背景下生存非常艱難,貴州茅臺曾經在1962年-1978年期間經歷連續16年的虧損。但是,也正是這些工藝特點使得醬香型白酒具有稀缺性強、健康屬性強和造假難度高的獨特屬性,而這些屬性在進入21世紀后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追捧,造成了長時間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的局面,生產和經營企業也因此擁有了產品的定價權,并進而影響整個白酒的價格體系。
可以看出,白酒消費屬性非常強,一方面,一種香型的強弱取決于是否符合時代的需求,也和當時的文化風氣有關系;另一方面酒企的興衰不僅僅和香型有關系,也是企業對產品品質把控、銷售市場定位、企業管理運營綜合的結果。
在低端酒市場,高頻、低價成為主打名詞,在最低線的城市、農村、城鄉結合部、城市外來務工人群等人群的消費中,老村長、二鍋頭等占據主流。
中端市場中,以三、四線城市為核心研究對象,100-300元成為核心價格帶,全場景消費,銷量泡沫低,價格帶中樞上移,且不可逆。以安徽市場為例,2017年以來省會合肥市場消費升級明顯,古井8年和口子窖10年逐漸成為主流,而省份的示范效應將逐漸向周邊散開,帶動全省消費價格帶的上移。
高端市場,以茅臺為代表,茅臺有最核心的高端消費人群,核心消費者只忠實于茅臺。茅臺擠出的高端酒市場由五糧液、瀘州老窖和洋河股份分享。
三個市場涇渭分明,不同的香型又口感各異,事實上形成了不同的細分市場,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和洋河股份為代表的高端酒在市場占有率為85%的情況下,很難進一步擠壓中低端市場,這四家可能形成存量市場,以消費者心智占領和產能為核心展開激烈競爭,由于高端酒市場凈利潤占到全部利潤的91%,高端酒企已經不會再把經營中心放在對中低端市場的占領上,而是在高端市場決一雌雄。
在中低端市場中,以河南為例,當地最大的仰韶酒其營收預計不超過15億元,第二名的賒店只有7億-8億元,杜康和宋河都是3億-4億元的規模。因此,上市企業的中低端酒企,大多數屬于區域強勢地產酒,利用上市的資產優勢,在合并小眾酒企的基礎上,還可以順利升級,積極進取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能給投資人帶來可觀的回報。而由于市場對高端酒的偏愛,也會出現歷史難得的投資機會。
偏愛白酒,不妨多關注一下中低端酒企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