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只憑著一瓶茅臺酒,公司的市值能秒殺萬科、伊利、海爾等國內一眾知名上市公司。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喊漲潮,茅臺自己反倒有點底氣不足,11月16日晚間茅臺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希望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理性看待,審慎決策。
貴州茅臺從年初的329.30元/股開盤一路震蕩上揚,不足一年的時間漲幅已經達到118.46%,而上漲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4月18日,貴州茅臺盤中首次突破400元大關,從盤中突破400元高位到突破500元高位的過程較為曲折,期間股價幾度徘徊下探,最終一共用了81個交易日;從8月14日股價盤中突破500元高位到10月26日股價一舉突破600元高位,貴州茅臺用了48個交易日;從10月26日股價破600元高位后到11月16日突破700元高位,期間股價一路高歌猛進,這一次貴州茅臺只用了15個交易日。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不到半年時間內,逾千億市值增長的茅臺盛宴,究竟是誰在豪飲。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貴州茅臺的持股格局不同于大部分內地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茅臺前十大流通股東已經儼然分化成了幾大集團。
其一是國有控股股東茅臺集團和關聯機構茅臺酒廠技術開發公司,他們持有最多流通股,但在茅臺日常成交上則少有顯山露水。
除此以外,代表外資的滬股通賬戶和QFII機構占據了4席,持股近1億股,為第一大專業投資群體。
其三,代表國家穩定力量的證金公司和中央匯金公司合計兩席,持股逾越3600萬股,牢牢把握一部分市場話語權。
至于場內規模巨大的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自營賬戶,則沒有機構躋身茅臺前十大股東。也就是說,在茅臺的公司市場話語權方面,內地職業的基金和券商,已經徹底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