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白酒上市公司三季報全部公布,白酒行業又一次階段性戰役塵埃落定。17.2%,這是19家白酒上市公司營收增幅的平均值,同比在增長,但環比在下降。雖然整體呈現上漲態勢,但在行業分化加劇的大背景下,不少上市酒企三季度業績卻呈現同比下滑的趨勢,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白酒行業震蕩之風將“起于青萍之末”?
企業分化嚴重龍頭酒企增長迅猛
最近1個月,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三大白酒股持續“霸榜”。在13家券商推薦的11月份“金股”中,白酒板塊依然被眾多券商共同看好,這背后有著強大的業績支撐——
2019年前三季度,19家白酒上市公司營收總額達到181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2%,凈利潤合計636.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1%。
但在硬幣的另外一面,“降”也是一條清晰的曲線——
去年同期,白酒上市公司營收總額為1545.46億元,同比增長24.7%,凈利潤總額為538.82億元,同比增長30.4%。到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增幅減少了7.1個百分點,凈利潤增幅減少了12.3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三季度數據,至少三分之一的上市酒企凈利潤增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酒業專家周密分析認為,即便是在茅臺和五糧液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除ST皇臺之外的18家上市酒企的綜合營收同比增幅也僅約為14.59%。
天風證券分析人士提出,白酒企業分化嚴重,行業呈現擠壓式增長,頭部名酒有望享受確定性溢價,高端白酒增速有所放緩,但利潤增速有所提高,說明頭部公司的業績彈性增大。次高端的地區性酒企增速都在放緩,一是跟基數有關,二是跟需求有關。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從整體來看,規模和利潤兩個指標的增幅都在降低。在增速調整的大背景下,實則是龍頭企業領漲白酒板塊的趨勢愈加突出。”
從第三季度數據可以看出,川黔名酒陣營依然保持強勁的沖力,不僅前面有茅臺、五糧液帶頭沖鋒,瀘州老窖也以21.86%的營收增幅和35.5%的凈利潤增幅緊追不舍,后方的水井坊和舍得則繼續用穩步增長的態勢奮起直追。
“本輪行業調整可謂‘悄無聲息’,但‘聲勢浩大’。”近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秘書長秦書堯拋出了自己的觀點。盡管今年三季度營收、凈利潤均保持了較高水平的增長幅度,但白酒板塊的調整已非常明顯,整體規模增長已經見頂,企業的普遍性高增長也行將結束。
“弱周期”來臨微瀾之間蘊驚雷
“下一步,走勢如何?一個字,弱!”
在剛剛結束的2019天津秋季全國糖酒會上,盛初咨詢董事長王朝成如此看待行業后市發展。“本輪增長帶著集中化和高端化疊加的復雜性。”在他的邏輯中,此前是強周期高增長,未來周期性減弱,但可能進入以“低增長時代”為代表的“弱周期”。
“事實上,白酒行業規模性增長已基本結束。”這已經成為行業內一種共識,依據依然來源于數據——
從規模來看,2019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508.33萬千升,同比增長1.27%,基本屬于成熟行業的“微幅增長”。
從企業數量來看,納入到國家統計局范疇的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175家,同比去年的1445家,下降18.6%,表明行業整合度在進一步提高。
2018年中國白酒完成釀酒總產量871.20萬千升,按照500ml/瓶計算,當年白酒產量可折算為174億瓶白酒,全國人均12.5瓶,相當于每人每月可飲用一瓶白酒,考慮到未成年人和不飲酒人群的數量,人均飲酒量或已達到每月3瓶以上。
“基本上從量來說,已經處于飽和階段。”周密認為,在這樣一個區間內,無論白酒整體還是企業個體,后續發展將更多與消費力的走勢緊密相關。“好產品是底盤,這是下一個周期的基本常識。”
從三季報的整體分析來看,在品牌提升上做動作,在渠道模式上做突破,在消費體驗上做創新的“進攻型”酒企,將獲取更大的“調整”紅利。
強弱轉換之間,蘊含著行業巨變的信息,“調整”這個中性詞開始變得涵義豐富。共識在于,對于白酒企業,本輪調整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切割更大消費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