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類股往往被許多投資者視為較為“抗跌”的投資標的,原因是酒類具有嗜好品的特性,消費需求相對穩定,因此在宏觀經濟狀況變化的情況下,酒類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業績波動的風險。
不過,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除白酒股之外,其他三大酒類股都或多或少的失去了“抗跌”的特性。過去27個月,A股市場的啤酒、黃酒和葡萄酒類股票,一直無法擺脫嚴冬的困擾。
2015年6月,隨著滬深股市觸及紀錄高點,酒類股紛紛創出新高。此后隨著A股市場跳水,帶動酒類股下跌,直至國家隊“救市”之后創出階段性底部。
然而,在觸底之后,酒類股的走勢卻按行業出現分化。以貴州茅臺(600519.SH)、五糧液(000858.SH)為龍頭的白酒股一路上漲,早已突破股市大幅下跌前創出的高點。申銀萬國三級行業指數顯示,截至9月20日,申萬白酒指數報20935.90點,較2015年6月高點累計上漲59.2%。
相比之下,葡萄酒、黃酒和啤酒指數表現低迷,依舊處在腰斬狀態。截至9月20日,三項指數分別報2620.98點、1060.51點和3469.86點,較27個月前觸及的高點累計下跌49.2%、50.6%和43.4%。
葡萄酒、黃酒和啤酒行業的落后表現,與宏觀經濟中居民消費的趨勢顯得背道而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8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至23.23萬億元。數據還顯示,2016年,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9780.6億元,較上年增長6.3%;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094.5億元,較上年增長7.2%。
不過,葡萄酒、黃酒和啤酒三大酒類產業的收入總和,卻不到白酒產業收入的一半。去年白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6125.7億元,同比增長10.1%。啤酒、葡萄酒、黃酒行業銷售收入為1832.7億元、484.5億元和198.2億元,同比增速為-1.3%、4.0%和13.9%。
對照白酒行業與其他三大酒類行業的利潤率,投資者可能會找到一些線索。根據界面新聞統計,申萬白酒三級行業的18家A股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5.7億元,凈利潤約為250.6億元。白酒行業整體實現凈利潤率31.1%,毛利潤率高達71.7%。
今年上半年,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的營收位列白酒行業三甲,分別為241.9億元、156.2億元和115.3億元。四家中型白酒企業的半年度收入超過30億元,分別是順鑫農業、瀘州老窖、古井貢酒、山西汾酒。
順鑫農業是牛欄山二鍋頭的生產商,上半年收入65.5億元。不過,該公司大約一半的收入來自其他業務,白酒業務收入可能略不及后三者。
從上表來看,白酒行業是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共有9家上市公司毛利潤率超過70%,5家公司凈利潤率超過30%。其中,貴州茅臺毛利潤率接近90%,凈利潤率超過45%。
與白酒行業相比,啤酒、葡萄酒與黃酒行業的上市公司利潤率普遍偏低。按照申萬三級行業的劃分,啤酒行業共有7家上市公司(剔除轉型醫藥的同濟堂),黃酒行業共有3家上市公司,葡萄酒行業共有5家上市公司(剔除葡萄酒業務占比較小的西部創業)。
申萬啤酒、黃酒、葡萄酒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表現。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根據界面新聞的統計,啤酒行業上市公司的整體毛利率水平為40.9%,凈利率僅為7.4%;黃酒行業整體毛利率為39.2%,凈利率為11.1%。葡萄酒行業盈利能力略強,但整體毛利率仍只有57.8%,凈利率為16.8%。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啤酒行業上半年的營收為256.3億元,僅僅略微超過白酒行業第一股——貴州茅臺241.9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葡萄酒行業與黃酒行業的總收入更少,都只相當于一家中型白酒生產商的營收。此外,由于凈利率偏低,這三大酒類行業上半年的利潤總額,還不及白酒行業“老三”洋河股份上半年創造的凈利潤。
收入與盈利能力的雙重不足,凸顯出白酒以外三大酒行業長期存在的許多問題。啤酒行業生產門檻相對較低,而且由于單瓶利潤較少,進行長途運輸會帶來高昂成本。這導致啤酒行業除了存在全國性品牌之外,還存在許多地方性的品牌,激烈的競爭導致啤酒廠大打價格戰,甚至盲目擴張。
與此同時,隨著以80后為主的中國“嬰兒潮”一代漸漸邁入中年,啤酒的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開始減少,導致啤酒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顯著。此前燕京啤酒與重慶啤酒已經關閉了一些較為落后的啤酒廠。再加上進口啤酒的不斷涌入,本土品牌低端化與同質化的業態就顯得愈發刺眼,包括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在內的一些大品牌正試圖開發更多的高端產品以應對沖擊,燕京啤酒甚至還進行了管理層大換血。
黃酒與葡萄酒存在的問題與啤酒有類似之處。黃酒單瓶利潤率也較低,導致運輸成本相對被拉高。然而,與啤酒不同,黃酒行業的三家大型上市公司全部位于江浙滬。大型啤酒生產商可以在當地設廠,降低物流成本,但大型黃酒生產商卻無法這么做。這導致江浙地帶生產的黃酒只有不遠千里進行運輸,才能在各地銷售。
葡萄酒與啤酒一樣,都面臨著國外品牌的沖擊問題。張裕A原本是葡萄酒行業的一只績優股,如今卻被市場遺棄。2011年,張裕A的毛利率與凈利率分別為74.8%和31.6%,堪比白酒廠商,但現在已降至66.5%和24.2%。同樣是2011年,張裕凈資產收益率高達43.2%,但2016年這一指標降至12.6%,反映出股東回報的嚴重縮水。
最近幾年,隨著關稅門檻的逐漸降低,以及海外酒莊營銷攻勢的加劇,國外葡萄酒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的銷售價格不斷下降,已經威脅到許多國產品牌賴以生存的低端市場。此外,隨著精品超市和一些外資品牌的大賣場向三線城市擴張,國外葡萄酒產商也開始從國內廠商手中奪走更多市場份額。由于國內葡萄酒業務漸漸疲軟,海外酒莊業績暫時也難有起色,國內廠商中的龍頭張裕A甚至不得不將業務重心向白蘭地傾斜。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前官員表示,中國的酒桌文化,目前還是以白酒為主,盡管年輕人消費很多,但葡萄酒和啤酒等依舊很難登上“正式”的飯桌。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白酒第一市值比較高,因為體量大,利潤高。涉及面廣,并且有文化作為支撐。啤酒,葡萄酒沒有太多文化去支撐。黃酒有文化的支撐但卻沒有這么高的利潤支撐,所以白酒市盈率,追捧率,投資率都遙遙領先。
朱丹蓬稱,“中國白酒有比較悠久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酒文化也非常淵源流長。這奠定了整個白酒行業定價會非常高,單瓶基數大,所以利潤率高很多,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人去追捧白酒跟做白酒的原因。”
投資者對白酒以外三大酒類的冷落,或許造就了貴州茅臺和五糧液等白酒龍頭的屢創新高。9月19日盤中,貴州茅臺最高觸及502.5元,再度刷新歷史高點。
不過,在白酒股屢受追捧現象的背后,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其他三大酒類盈利能力的缺乏。如果其他三大酒類股無法改變當前的低迷業態,它們遭遇的凜冬可能依舊會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