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盤后流傳出一條新聞,華潤、青島、燕京等多個國產品牌漲價,這是十年來的首次集體漲價,并且漲價幅度還不小,在10%到20%之間。
沒有懸念,今天無論A股,還是港股的啤酒股,都是高開,并且港股的華潤啤酒與青島啤酒都是5個點以上的起步價。
午間休盤,青島啤酒跳出來澄清,媒體報道不實,提價幅度不超過5%。下午開盤青島啤酒跳水,A股還一度打開跌停板。
不過,沒多久股價就反彈回去了,青島啤酒H股最后收漲,當天啤酒股的表現是兩個市場一道靚麗的風景(股價敲重點:這是龍頭的盛宴,蹭熱鬧的怎么上來還得怎么回去)。
市場是看得很清楚的,幅度雖然夸張了點,集體提價是事實,這就有不一般的意義了。
提價對啤酒行業意味著什么
在《咱不喝白的喝啤的,啤酒股要怎么挑?》一文中,已經指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啤酒市場基本上飽和了,需求總量不會繼續上升。
而好消息是國內的啤酒自2014年以來的一波調整也已經企穩,調整過程是艱難的,但對于活下來的企業,吃掉失敗者,勝者為王的舒服日子到來。
從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全國啤酒銷量增長了0.8%,延續了自去年8月以來的增長?垂景l布的中報數據:
華潤啤酒(291.HK)上半年銷量630.6萬千升,同比增長2.9%;
青島啤酒(168.HK;600600.SH)上半年銷量453萬千升,同比增長2%;
燕京啤酒(000729.SZ)上半年銷量276.8萬千升,同比增長2.2%。
國內三大巨頭靚麗的銷售數據,再對比行業的整體增長情況,勾勒出地方小廠狹小的生存空間,而且空間還會更小。要知道,華潤、青島、燕京占了國內5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行業總銷量微增長的情況下,它們保持2%以上的增速,要吃掉多少小廠的市場份額。
所以,一波調整之后,行業的競爭格局不言而喻。
我只找到了2015年的市場份額圖,那個時候是73.7%,目前五家的市場份額絕對是超過了75%的。
消費行業賺兩個錢,一個賺天花板的錢,一個賺競爭格局的錢,競爭格局甚至是更重要的。競爭格局穩定的一個標準是,沒有價格戰的惡心。這就是十年來首次集體漲價釋放的信號:啤酒行業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整與收編后,市場份額進一步壯大的巨頭們握手言和,一起刷利潤要緊。
提價10%到20%意味著什么呢?以前提到過,快消品行業的一個魅力是:它的單價并不高,提一點價消費者并不敏感,但由于量足夠大,對投資者而言,這點提價卻幾乎可以全部轉化為迷人的利潤和現金流。
拿國內啤酒行業來說,國產品牌的啤酒以中低端為主,幾塊錢一瓶,提10%,也就幾毛。以雪花為例,最便宜的大概是2塊多一罐,漲個2毛、3毛、5毛,消費者根本沒感覺。但對公司呢,這幾乎就全部直接轉化為凈利潤了。
以華潤啤酒為例子,從媒體報道來看,雪花幾乎500ml的產品全部都提價了,提價幅度在10%到20%間,我們假使2018年銷量不變,營收增10%左右,2016年320億營收,2017年上半年增長了3.7%,所以這個提價可能帶來30多億的營收增加,這幾乎可以全部轉化為利潤以及現金流。
可想而知,今年如果沒有什么大的變故,啤酒巨頭們的財務報表將會是相當相當漂亮的,考慮消費升級帶來的產品結構上的改善,會更漂亮。今年資產上該配點什么,不用多說。還不明白的,復盤一下17年的白酒以及茅臺三季度令人跪舔的業績。
提價對消費領域意味著什么
茅臺前不久提了一次價,提價幅度達18%,不過一個貴族不多計較。而這次啤酒開年提價,可能傳遞的信號就更多了。華潤啤酒提價的幾個理由分別是:原材料、人工成本、環保稅等。
這些理由,說白點,就是大家迷惑的PPI與CPI的剪刀差。
PPI走得飛起,CPI沒起來,上游過剩的企業有利潤,銀行的壞賬少了,消費者也開心,但要說一個麻將桌沒有輸家,這是不可能的,總有一個經濟部門替大家扛住了社會整體生產成本的上升。
看毛利,啤酒行業大家難受:
但啤酒行業還好,國產品牌原本以中低端為主,消費升級帶來產品結構改善,對沖掉了成本的上漲。消費三巨頭康師傅、統一、中國旺旺相比就要更難受了,達利在高毛利的樂虎功能飲料推動下,產品結構優化,稍微不那么難受。
消費新貴周黑鴨也難受,毛利下滑,凈利增速大幅放緩,中報發布后股價直接掉了1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