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電巨頭們也難受,看格力,美的,海爾等,毛利率都是掉好幾個點的。行業小弟海信科龍就掉得更兇,中報發布后股價跌了13%,H股股價自高位一度跌去40個百分點。
難受并不代表大家會理解,能不能提價并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像白酒行業,格局穩定,誰是一線,誰是二線,市場劃分得很清楚,所以漲價沒有多少壓力,成本也就順利轉移了。廚電行業目前格局也穩定,所以大家也不那么難受。
但大多數行業沒這么幸運。從PPI與CPI長時間的剪刀差來看,顯然價格的上下游傳導出了問題。上游有供給側改革推動價格飛起,下游價格跟不上,從供求關系來說,原因無非是或者供給過剩,或者需求不足,這兩個原因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然,還可以有一個原因,是合同期限的問題。
新的一年,行業格局已經穩定的啤酒企業集體打響了漲價第一槍,那么17年其他被懟得難受的消費企業會做何舉動呢?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也是2018年投資消費品得關注的一條邏輯線:通脹。
通脹究竟會不會來
現在說通脹可能太遙遠了,從最新的11月份數據來看,CPI仍然是非常萎靡的。但PPI擺在那里,從常識上面說不過去。
上面提到,PPI飛起,CPI萎靡,這些年產能過剩的上游企業都賺錢了,就有錢還銀行了,銀行的壞賬也少了,而物價不起,消費者也開心,但是,一桌人打麻將,怎么可能沒有輸家呢?
上面提到的這些消費企業,還只是毛利稍微下滑了一點點,而像電力行業,上游直接對上煤炭,利潤下滑是非常厲害的,看每個月公布的工業企業增加值,煤炭與電力是冰火兩重天。
這種狀況能不能持續呢?堅持一個觀點:上游原材料上漲是抬高了社會整體的生產成本,它最后一定會傳導到消費這一終端上來,需要的是時間。至于是不是18年,啤酒行業的集體漲價是不是一個開始,只能且行且看。
最近隨意翻到一個官方文件,發改委17年11月發的,標題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全面深化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的健全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想想17年的電力企業的財報,大概能知一二。
文件最后一點如下:其中的深意,只能自己體會了。
發改委文件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完善”,也就是說政府政策是更趨市場化的。
之所以要提這點,是因為發改委曾經叫停過方便面的漲價,如果去復盤統一的業績,2010年,2011年營收刷得飛起,但利潤反而是下滑的,這主要原因是當時處于通脹中,政府壓制不讓漲價。到2012年政府放開,統一的利潤漲了174%。
從發改委的文件可以推測,只要價格沒到嚴重失控,發改委是能容忍價格彈性的,不會進行行政的干預。也就是說,被成本上漲懟得難受的企業,如果有實力提價,可以自行提價。
因此,個人傾向是18年的投資得放在通脹這個宏觀框架下,思考自己的投資標的在這個宏觀框架下的微觀意義,比如產品的成本端與價格端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當然,這里提的通脹并不是指惡性通脹,像90年代的兩位數的通脹,只指類似2011年這種通脹。目前無論是全球主要的發達國家,還是中國,央行的駕馭手段都非常成熟了,出現兩位數以上的通脹可能性比較低。
對于17年被懟得難受的消費企業,或許18年會有提價的契機。當然,盡管發改委的意愿是讓市場定價,但有些行業還得看政府意思,比如豬肉,在CPI的權重是不小的。如果18年真的是通脹年,在防止物價過快上漲上,豬肉價格多少要壓一壓。另外,從豬肉行業的格局來看,環保過后,大企業的產能在不斷的擴充,豬肉價格18年也難言上漲。
對于上游的養殖企業來說,比如牧原、溫氏來說,可能不是好消息,但對于上下游一體化的萬洲國際或許是好事,并且萬洲的主要利潤來自肉制品這塊。
結語
啤酒是一門好生意,典型的規模經濟,并且擁有強大的現金流產生能力。自14年7月啤酒銷量調整以來,目前已經企穩,行業十年來第一次集體漲價,意味著行業競爭格局進一步趨于穩定,提價刷業績正當時,18年的財報大概率會非常漂亮。
但啤酒企業集體漲價或許釋放的信號還不止于此,17年消費類許多企業飽受原材料上漲之苦,替社會承擔了PPI與CPI之間的剪刀差,這個過程是很難延續的,啤酒企業集體漲價或許打響消費品18年漲價的第一槍。
而從發改委11月份的文件來看,政策趨勢是更向著市場化靠攏的,這意味著只要價格不完全失控,政府能容忍適度的價格彈性,這也為有實力的企業提價打開了方便之門。
對于普通人來說,考慮怎么轉移通脹成本,那就不妨考慮哪些企業是有實力提價刷業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