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出土遠至商代的陶制酒具,平壩漢墓中發掘有銘文的儲酒陶罐,務川、道真等地漢墓出土精美的青銅酒具……考古發掘證明,貴州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各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酒文化便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珠之一。而且在史記里明確記載有“枸醬”、“黔人善釀”、“甘美之”,這些都說明古代貴州酒類釀造和酒文化便已達到相當高度的水平。
到了宋代,從出土文物可知今貴州黔北地區遵義、桐梓、習水等地已經能生產出度數較高的蒸餾酒。明清時期,當時全國風行的黃酒、燒酒及各種配制酒貴州均有出產,且有刺梨酒、苗酒、夾酒、砸酒等風味豐富的酒品,為貴州豐富多彩的酒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代燒酒制造方面有了大的進步,古代茅臺酒生產已頗見規模,已有“茅臺燒”、“回沙雷泉酒”等品牌。民國年間,貴州釀酒得到進一步發展,名酒走出貴州,出現在全國乃至世界市場,茅臺酒成為全國知名的酒品。且在1915年的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并獲金獎。
建國后,新中國百業待興,為了民族經濟的發展,國家從宏觀經濟政策、技術支撐、市場建設等方面對傳統白酒產業發展給予支持,推動了白酒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大發展,貴州白酒迎來了發展的春風,在全國“評酒會”評選中“茅臺”、“董酒”榮獲國家老八大名酒。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貴州白酒也和中國白酒行業發展一樣,既經歷了行業調整時期的低迷發展,也經歷過量價齊升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白酒行業上一個黃金十年,創造了巨大而非凡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財富,為未來白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推動貴州白酒業進入了一個海納百川、百舸爭流、百家爭鳴的新時期,拉動了貴州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白酒產業發展,重點培育了包括茅臺、董酒等國家名酒在內的數十個名優品牌,中國貴州茅臺酒與法國的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躋身世界三大蒸餾酒,在國酒茅臺的帶動下,以“習酒、國臺酒、董酒、青酒、百年糊涂酒、酒中酒、貴州醇、金沙回沙酒、茅臺王子酒、鴨溪窖”等“貴州十大名酒”,以“珍酒、安酒、懷莊酒、珍酒、釣魚臺酒、湄窖酒、鎮酒”等“貴州十大名酒提名獎”企業發展迅猛,成為貴州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貴州白酒擁有12枚中國馳名商標,這些品牌中包括了醬香型、濃香型、兼香型等香型,基本形成了“眾香兼容”和高中低檔產品并舉、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如今,黔酒軍團陣容強大,實力雄厚,初步形成以黔北地區(以遵義市和畢節市為主)、黔中地區(以貴陽市、安順市為主)、黔南地區(以黔東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為主)為主的3個名優白酒產業集群。全省擁有生產許可證的白酒企業382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03家。2015年1-5月,全省規模以上白酒產量18.88萬千升,同比增長22%,白酒工業增加值完成260億元,同比增長10.6%,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18.6%;累計產銷率89.3%,同比增長14.1%。其中,茅臺集團各項指標強勁反彈,穩坐全國行業頭把交椅。1-5月完成銷售產值167.5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茅臺酒包裝量9570千升,同比增長20.5%;茅臺王子酒包裝量1091千升,同比增長21.3%。
上半年,預計全省規模以上白酒產量(折65度,商品量)累計22萬千升,同比增長17.1%,完成年度目標任務43萬千升的51%;完成增加值320億元,同比增長16.3%,完成年度目標任務700億元的45.7%。,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0.2%。白酒產業已成為貴州省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是貴州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和全力打造的“五張名片”之一,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