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參加了兩次區域糖酒會,遇到了不少朋友,紛紛感嘆,現在的白酒越來越難賣了,即使招到商,渠道動銷也是十足的困難。我看了他代理及開發的產品,若是放在十多年前,妥妥的暢銷品,可是放在當下,十足的滯銷品。
曾經的成功經驗,正在變成如今的枷鎖,讓很多人在賣白酒的路上越走越偏。
賣酒,廠家要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商家要經銷、開發暢銷的產品。這句話,知易行難。自2016年以來,以茅臺、五糧液等為代表的名酒率先走出行業調整,引領“名酒復蘇”的大浪潮,行業進入“擠壓式”增長。
白酒要賣給誰,不是賣給渠道(平臺),而是賣給用戶(消費者)。白酒難賣,核心原因在于用戶變了,而且是結構、收入、需求等三方面同時出現調整。
人口調整,喝酒的人變少了。很多人常說,白酒難賣是因為喝白酒的年輕人變少了。其實,更殘酷的真相是,年輕人變少了,中國正在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換句話說,年輕人喜不喜歡白酒是“未知”的,喝酒的年輕人變少是“已知”的。
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賴于“人口紅利”,在那個時期,中國是老人少、小孩少,青壯年居多,呈現紡錘形的人口結構,相對應的是中國白酒“量價齊升”階段。如今人口結構從紡錘形轉變為倒金字塔型,對應的是中國白酒“量減價升”或“量減價不升”階段,未來呢?
收入調整,消費層級分開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生產力極大釋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從“物資緊俏”到“物資豐富”。大部分人都感覺自己手頭相比以往寬裕了很多,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貧富差距”變大了。有數據顯示,中國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占比從18%降至1%,而1%的富人家庭財產占比卻從2.5%飆升至33.3%。
一方面個人財富增長,促進了白酒行業有過一段“報復式”消費,另一方面“貧富差距”的拉大,導致了消費層級進一步分化。我們將人口結構與收入結構雙向疊加,就不難明白,如今白酒消費結構從“高端少、中端多、低端更多”金字塔型向“高端多、中端少、低端多”啞鈴型過渡。
需求調整,產品審美升高了。伴隨著電視開機率、報紙訂閱量的下滑,傳播開始向移動端聚焦,信息平權導致新時代的白酒消費群體審美升高。在這個大背景下,全國名牌酒擠壓地域名牌酒,實力強的酒企擠壓實力弱的酒企,雙向擠壓具備了消費者心智基礎。先不說酒質如何,有故事的酒、長得好看的酒才有機會被消費者消費。消費者想喝醬香酒,說明醬香酒故事講得好,移動互聯網傳播做得到位。
當信息平權以后,消費者的審美達到“國民”級別。在這種審美下,以模仿、山寨、抄襲為主的產品,生存的機會將越來越小。2018年起,白酒創業就已然進入“大玩家時代”或“專業玩家時代”,如果連基本的創意都沒有,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進入酒水行業掘金,因為這里早已是“水大魚大”。
喝酒的人變少了,喝酒的人消費能力分化了,喝酒的人審美升高了,這三點,在未來會體現的更明顯,若你還不明白,麻煩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