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過大國外交的高光時刻,也滋潤著老百姓舒適愜意的市井生活。”在第25屆紹興黃酒節上,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對黃酒的價值進行了這樣的概括。
酒類消費市場已達萬億元規模,但黃酒產業在其中所占份額僅有約200億元,黃酒產業發展速度遲緩,與酒類消費市場的擴容不相匹配。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本土酒種,黃酒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顯然,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中,黃酒并沒有占據他應該有的位置。
2019年上市公司半年報、三季度報,黃酒板塊三家上市企業營收集體持續下滑,與隔壁白酒板塊的高歌猛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黃酒老矣
僅從酒本身來講的話,“老”應該是一個褒義詞,酒總是老的好。
但如果把范圍放大一些,談一個行業的“老”,“老”這個字就立刻變得中立起來,“老”可以是墨守成規、風燭殘年,也可以是資歷豐富、老當益壯。
黃酒是古老的酒種,也是古老的行業。實實在在五千年傳承至今,大到“杯酒釋兵權”,小到“把酒話桑麻”,黃酒見證了中國的歷史,也滋養著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因其釀造歷史悠久成熟,相對白酒成本較高,酒度適中易飲,加之中醫學的養生加成,一直到民國,黃酒都是真正的“貴族飲料”中餐講求一個鮮字,而黃酒自然發酵產生的氨基酸是鮮味的重要來源,黃酒之鮮與中式菜肴之鮮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那時的白酒,還是街頭巷尾的“販夫走卒之飲”,每每以極低的價錢,便可醉的淋漓酣暢。
三十年河東河西輪轉,歷史不知道有多少個三十年。已經沒人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一瓶500ml的法國的依云礦泉水的價格,已經超過了同體積單位的三年陳釀花雕酒,是因為三年陳釀的花雕酒包裝太像調味品,不如依云礦泉水精美?還是因為紹興會稽山下鑒湖的水沒有法國阿爾卑斯山下依云小鎮的水故事豐富?中國黃酒首推浙江紹興,也許以精明且會做生意而著稱的浙江人會告訴我們答案。
固本又余,創新不足
從黃酒行業龍頭最近的表現來看,黃酒目前有“依老賣老”之嫌,固本有余,創新不足,盡管行業年年都在唱贊歌,但事實是黃酒的品類影響力和市場范圍都在日漸收縮。
近幾年來鮮有好的創意或者顛覆性的產品出現,不少讓人過目不忘的產品被人記住的原因往往只是依靠其讓人印象深刻的高價,缺乏酒體的創新和品牌故事的推廣。只有一款產品例外,2014年,塔牌紹興酒推出的塔牌本酒,塔牌本酒在酒體設計上做出重大的突破,做到了無任何添加(包括焦糖色),以手工制作、無添加為賣點,為黃酒的發展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通路,也引來了一些同行業其他酒企的效仿,因此,塔牌本酒算是一款顛覆性的產品,塔牌本酒的案例證明,有時候換一種方式來解讀傳統,就是極佳的創新。
但遺憾的,無添加黃酒對企業的實力要求很高,對生產工藝要求的苛刻決定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保質保量的做出無添加黃酒,以焦糖色為例,焦糖色對黃酒的風味口感并無影響,但焦糖色卻是很多黃酒成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焦糖色在黃酒中的主要作用是定色,黃酒是自然發酵酒,發酵過程中有很多難以把控的因素,若最終無焦糖色定色,各批次的成品的色澤會有差異。
歷史,不允許黃酒沉淪
黃酒產業是有著重要文化意義的民族產業,歷史不會允許黃酒沉淪下去。
黃酒目前的消費規模僅在200億元左右,在整個酒類消費板塊中的所占據的份額微乎其微,這種現實與期望值之間巨大差異也從反面證明了黃酒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白酒市場份額已經接近飽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是產業內部逐漸整合吞并。相比之下,黃酒極有可能是中國酒行業未來重要的增長點,黃酒完全有資格承擔起明日之星這個角色。
最后,引用一句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先生對黃酒寄予的期望:“黃酒切不可倚老賣老,要老有所新,老有所創,否則越賣越小,越賣越少。既要老而不朽,又要老當益壯,更要返老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