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從實際的團隊情況來看,雖然汾酒“千人團隊”陸續進入工作狀態,但是在人力資源方面,上一個這么高調的是郎酒,結果大家知道的,“郎酒大學生解約事件”依然歷歷在目,汾酒自然明白快速的業績增長與團隊擴張伴隨著部分市場“唯銷售論”的渠道風險,暫停銷售一方面給部分市場減壓,另一方面給渠道商做個順水人情,既顯得汾酒有“國魂”胸懷,又呼應了“用心釀造,誠信天下”的集團文化,一舉多得。
山西汾酒前三季度完成48.65億銷售額,而且省內省外銷量比例平衡,終于有脫離完全依賴山西市場的業績風險,成績斐然,值得祝賀。但是照著我的一貫風格,自然要說幾句“不中聽的意見”,我依稀記得汾酒有個“金獎情節”,不然“巴拿馬金獎系列”就不會出現,但是就品牌層面而言,其實汾酒大可不必如此糾結,有的時候選對方向比做對事更加重要,都說茅臺股價有泡沫,但是還不是依然這么高,所以想到汾酒,考慮到明年100億的目標,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京津冀市場的增長起碼說明汾酒的清香型優勢還是鋒利的,只要陣腳不亂,不要急于扛大旗,由北南下,統一中國是符合中國改朝換代的規律。
其次,清香型白酒作為可塑性極強的白酒香型,應該說在技術層面,純凈度高,最容易與國際化標準接軌,優勢很多,曾經也是孕育了國內許多知名白酒,未來的消費者不會在意清香濃香、更不會明白大曲小曲,江小白前期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口感優化的成功,這起碼說明只要汾酒在年輕群體培養方面下足功夫,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所以汾酒要敢于嘗試,敢于去接觸年輕群體,曾經有個杏花村壹號,現在不知又去了哪里。
再次,作為四大名酒,汾酒吃老本這種思維不能有,當今中國酒水行業,如果說茅臺是個“血統論”的“官二代”,那么汾酒就一定要做個“能力論”的“創二代”,這才是傳遞“正能量”,激發團隊榮譽感的事情僅僅靠輝煌的歷史是遠遠不夠的,汾酒受限于體制問題可能還在混改中,但是要有“新汾酒”的大氣魄去擁抱新的消費群體。
對了,還有個竹葉青,在保健酒這方面,汾酒集團應該有足夠的自信,簡直是天上掉下的香饃饃,雖然并非一定可口,但是誰不說吃點粗糧有益于健康呢,比某些酒企生搬硬造的保健概念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最后筆者撰寫此文的原因,于公,是希望中國酒水蓬勃發展,造福民生;與私,現在醬酒來勢洶洶,畢竟多一清香型白酒,對于我等好酒之人,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