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常常自豪的將白酒視為國粹,理由是白酒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但歷經三千多年歷史發展,今天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正在走向畸形變異。那么什么才是白酒的純粹之美?新時代白酒文化當如何揚棄?
01、需要反思的八大問題
1.品牌歷史故事有多少屬于杜撰?
中國白酒品牌無數,可有多少品牌故事及歷史能禁得住歷史考證?如中國白酒巴拿馬唯一金獎到底屬于哪個品牌?兩個酒祖杜康釀酒之鄉誰是正根?湖北關公坊與內蒙關帝酒業誰是關公酒文化的嫡傳?許多宣稱具有***年釀造歷史的企業有幾家能拿出文物佐證?白酒是國粹需要弘揚,可弄了這么多不靠譜的東西難道讓后人以訛傳訛?
2. 白酒是國粹為何酒民幾乎是酒盲?
我們常以擁有數億酒民自豪,然而竟然有99%的酒民對白酒的常識幾乎一無所知。如果做個調查問什么是香型、年份、勾兌、酒精、原酒、窖齡、陳釀、液態酒、固態酒的問題,可以肯定沒有幾個酒民能回答上來,甚至連家門口企業的酒都說不清楚,回答都是什么好喝、不上頭之類適用所有酒的無差別評價。無數喝了一輩子酒的酒民直到進入棺材還是個酒盲,難道不令酒業人汗顏嗎?
3.香型是為自立門派還是為消費者?
白酒原本沒有香型之分,只是地域、工藝、原料有所不同而已。如今已經從最初的四大基本香型衍生出12種,而且這幾年又出現了多如牛毛的企業自定香型,大有不把香型搞爛不罷休之勢。請問品鑒和釀酒專家:這么多香型品類有幾個消費者能夠鑒別?既然消費者根本品不出來你的香型創新有何意義?難道就是為自立門派和制造概念嗎?
4.酒文化傳承是否需要消費者的參與?
我們一直在呼吁保護和傳承白酒文化,但如此重大的課題只限于專家學者的范疇,似乎與老百姓沒有任何關聯。企業只管賣酒,覺得沒有義務做酒文化的普及。長此下去白酒正在重蹈國粹京劇的覆轍既:隨著改革開放聽眾逐漸遠京劇這門國粹即將斷代。白酒企業難道不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嗎?
5.產品是概念還是名副其實?
中國白酒產品概念已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什么窖齡、窖底、老窖、小窖、泥窖等;什么窖藏、陳藏、洞藏、封藏、埋藏等;以釀為概念的特釀、精釀、佳釀、陳釀等;什么生態、原糧、有機、綠色、純糧等。這些概念90%以上玩的都是偷梁換柱、以偏概全之類的把戲。國人對白酒的敬畏和崇拜正在被名不副實的產品偽概念毀滅!
6.喝到肚里的酒有多少是包裝費?
從起源上講白酒是沒有包裝的,先人釀酒的初心就是為了好喝與助興,而且喜歡沒有容器的散酒,有個酒樽或葫蘆作飲酒器皿就罷了?墒墙裉觳凰憔破繂问蔷坪谐杀疽颜嫉疆a品總成本的20%以上,按照2016年銷售收入6125億測算,消費者喝到肚里的有1225億是包裝而不是酒!中國白酒的本質是純樸的,可是社會文明了、進步了,為何要放棄純樸甚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呢?
7.中國酒禮是必須還是負擔?
3000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豐富的中國式酒禮文化,它一方面強化了飲酒的儀式感,順應了社交的需要,另一方面卻滿足了很多非文明的、丑陋的、飲酒目的。比如今天已然成習慣的名酒行賄、敬酒必干、酒令灌酒等等。這些以酒禮為名行害人之實的東西實在是垃圾和糟粕,難道不該早日拋棄嗎?
8.消費文化提倡從眾還是個性?
眾多酒企骨子里認為消費者不懂酒必須聽我的,依然停留在我生產什么你就喝什么的生產導向思維。如今酒類消費已進入需求多元化時代,出現了眾多個性化的口感、品類、包裝、場景的白酒消費文化需求。隨著80后成為消費主流,產品風格和消費場景及消費文化的差異化已成趨勢。試想,酒業還能繼續剝奪消費者的個性選擇權嗎?
02、需要拋棄的四大糟粕
一是杜撰品牌歷史及故事的劣習。
其實品牌沒有必要非得弄出個考古或者歷史故事證明自己的悠久歷史或優秀基因,茅臺酒歷史也不過300年,不也照樣成為第一品牌嗎?窖池歷史很重要,但人工培養十年照樣釀出好酒,許多名酒的原始窖池就那么幾個,還都是后來陸續新建逐步培育的嗎?品牌歷史榮耀必須實事求是,沒有也不要胡編,花錢買來的江湖機構發的獎牌不要再拿來唬人。必須拋棄品牌營銷上的虛榮心,從要獎杯向要口碑、從賣品牌向賣產品轉變,堅守工匠精神打造名副其實的品牌。
二是香型及品類胡亂標新立異。
如今的香型品類亂到了連業內專家都難以分辨的地步。許多偽概念的香型已經混淆視聽造成了兩大后果:一方面對白酒的分類造成極大的混亂,比如質檢部門的鑒別以及標準問題無法確定,企業想怎么說就怎么說,使得競爭陷入無序狀態;另一方面嚴重誤導消費者的選擇,比如:同為清香的汾陽王清雅香與老白干的淡雅香如何鑒別?同為濃香的多糧型就一定比單糧型好喝嗎?消費者根本缺乏專業知識和品鑒水平,專家們弄得那些拗口生澀的評語就像天書一樣沒人能聽懂。因此酒業不要再希望通過香型及品類自立門戶來忽悠消費者,更不要想以此打壓競爭對手,因為誰心里都很清楚你的創新有幾分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