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從一名熟悉智利酒業的人士處了解到,智利目前僅有2-3家酒莊被中國資本買下。其中包括中糧長城。此外,另有好幾個中國企業在與當地酒莊接觸。
消息顯示,早在2010年,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就完成了對智利葡萄酒釀造企業彼斯克提酒莊(Bisquertt)部分股份的收購,投資金額為1800萬美元。該酒莊擁有葡萄園800公頃。中糧收購了其中350公頃的葡萄種植園和一座年產1400萬升的酒窖。目前,收購部分被命名為中糧圣利亞酒莊(Viña Santa Andrea)。
事實上,智利從不缺乏中資巨頭的身影。除了長城,洋河在去年春天也曾在智利考察,甚至已物色到具體酒莊——圣佩德羅。據悉,洋河計劃用參股的方式與這家產能頗具規模的的企業合作,但至今杳無下文。國內葡萄酒業龍頭張裕,雖然在物色智利的酒莊,卻也沒有下手。
與法國、澳大利亞不同的是,智利葡萄酒雖然在中國市場很火,但中國資本卻不太愿意收購智利酒莊,正式成交項目更是寥寥無幾。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距離是阻止牽手的最大原因
筆者最初認為智利當地法律可能對外資入駐有一定限制,但熟悉智利的職業侍酒師曲日晶對此表示否定:“不僅法律無障礙,智利目前還可以說是南美國家中政治、經濟最穩定的。”
曲日晶告訴筆者:智利酒莊的收購案落地不多,距離太遠還是主要原因。
同樣對智利十分熟悉的行業人士張俊慶也持相同觀點。“你收購一個酒莊,肯定需要過去管理,這會讓你長期在兩國往返。眾所周知,從中國飛智利單程就需要30個小時,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遠高于法國和澳大利亞。”張俊慶指出,“假如你要與中國客戶做聯誼活動,把他們請到酒莊去,成本則更高。到法國如果不購物,3萬塊錢一周可以玩的很開心,去智利的話,3萬塊錢恐怕還沒落地呢!”
張俊慶認為,單純的買賣關系,無非就是貨在海上飄的時間長一點。但你若要去管理一個酒莊,路途的限制則會充分凸顯。這是中國酒商進口智利酒多,收購智利酒莊少的重要原因。
文化認同度不夠
張俊慶亦表示智利在WTO(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中的評級是非常高的,市場開放及法治化程度跟發達國家無異。但由于路途遙遠,使許多中國人從情感上對智利的情感認知要遠遜于歐盟、澳洲。“你看,周圍到歐盟、澳大利亞旅游的人很多,但鮮有到智利旅游的。”張俊慶舉例到。
“智利說西班牙語,你很難在中國找到一個又懂葡萄酒、又懂西班牙語的人。這讓中國與智利葡萄酒行業的深度交流雪上加霜。”曲日晶說,“而法國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中國許多學習葡萄酒的人,都是留學法國。澳大利亞作為英語國家,更無問題。”
曲日晶向筆者透露:他所知一家參股智利酒莊的中國資本,也是因為這家企業本來就在智利涉足其他行業多年,對智利非常了解才為之。而洋河,最初希望收購,此后卻決定只作為這家酒莊的全球經銷商之一。
智利酒莊整體盈利情況不好
除此外,筆者還了解到,智利多數酒莊的盈利情況實際上并不是非常好。該現狀可能成為中國資本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筆者日前采訪了曾領導干露酒廠成為智利最大的酒廠的胡納斯酒業(Huneeus Vintners)創始人奧古斯丁•胡納斯(Agustin Huneeus),這位從業50余年,對智利葡萄酒行業影響深遠的老者在談到中國資本收購治理酒莊時,并不贊同中國資本收購酒莊。
“智利有超過200家的酒莊,可能僅10家盈利。盈利比率非常低!”奧古斯丁•胡納斯指出。他認為要經營好一家酒莊,是非常困難的事。
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智利酒莊仍在智利本土資本或者與葡萄酒更為親近的西方資本靡下。相對專業資本把控下的經營狀況都如此,對于天生不熟悉葡萄酒的中國人而言,經營難度可想而知。